南通市海门区把特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切实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
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本报记者 王琼
“孩子现在能坐在教室里上课,作为家长已经非常满足。”南通市海门区树勋初级中学的学生姜宝(化名)是一名“来自星星的孩子”。今年9月,他小学毕业后顺利升入初中,让父母非常开心。在姜宝妈妈眼里,姜宝是幸运的。小学6年,老师和同学们始终帮助他,给他专业的辅导,努力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老师们觉得他有美术天赋,单独给他设计了课表。小学阶段,为他在校内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姜宝妈妈说,学校的“偏爱”远远超出了想象。
姜宝是南通市海门区关注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门区积极推动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布局、精准施策,在资源配置、内涵发展、多元服务上下功夫,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统筹联动,呵护特需儿童快乐成长
据统计,海门目前有345名像姜宝这样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需学生,还有168 名中重度特需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35名重度和多重残障儿童需送教上门。“让这些孩子幸福成长,焕发生命的光彩,是海门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海门区教体局局长朱建军说。
早在2016年,海门区教体局、残联、民政、卫健委等多部门就联合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筹推进全区特教工作。2018年,该区教体局、发改委、民政局等部门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为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2023年7月,海门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特殊教育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资源共享的协同建设机制,呵护每一名特需儿童快乐成长。
“教育就是给人希望,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关爱有加。”海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仇中辉介绍说,区财政按照普通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10倍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并先后在全区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建成了3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
在实践过程中,海门区不断查弱项、补短板。为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水平不高影响特需儿童成长发展的问题,该区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在学前教育阶段,该区与残联定点康复中心等机构合作建设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部、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满足学前特需幼儿的教育康复需求。在高中阶段,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与教体局、海门中专、爱心企业等专门开设职业高中部,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技能,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据了解,目前该区听障学生就业率达100%,职业高中部毕业的部分智障学生逐渐得到社会福利企业接纳。
朱建军表示,下一步海门将建立面向特需学生的高中阶段入学招生制度,“以当届小学阶段的在校特需学生数为基数,力争其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
融合发展,提高特需儿童受教育水平
“幼儿能从两幅图片中找出不同,并能表达出来。”“随班就读学生在给予充分时间后,能够找到两幅图片的大部分不同之处。”翻开海门区机关幼儿园教师张柳柳的教案,上面特别标注了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表现。她告诉记者,班上有4名特需儿童,每个月都有特教指导中心的老师前来指导教学,帮助制定特需儿童的学习计划。“我这个特教领域的‘门外汉’也逐渐找到了一些窍门。”
海门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适龄残障儿童占在册残障学生总数的85%以上,如何有效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受教育水平?“随班就读考验着学校的融合教育水平。”据海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郁强介绍,特教指导中心组建了由特殊教育专职教师、残联康复训练师等组成的巡回指导小组,承担全区随班就读指导和检查工作。“巡回指导教师每月都会进校指导学生情况认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定制、课程管理与实施等内容,全区每年也会组织开展融合教育教师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该区有特需儿童的学校也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研究,提升融合教育办学品质。以海门区通源小学教育管理集团为例,该集团校的5所成员校均有特殊需要儿童。集团校副总校长仇晓东介绍说,学校以“集团管理模式下融合教育课程一体化推进个别化教育项目”为研究方向,指导成员校开展融合教育研究,建立涵盖人格课程、运动课程、实践课程等内容的融合教育课程群,并组织融合教育骨干教师评选。
2022年,海门区教体局牵头成立海门区融合教育名品工作室,分学段组建区融合教育中心课程研发组,定期开展融合教育研讨活动,打造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品牌。“特需儿童的教育,对老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海门区机关幼儿园副园长龚海娟表示,目前该园教师全员参与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将融合教育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
“康教上门”,满足特需儿童的教育需求
2014年9月,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对全区在册残障儿童摸排发现,全区还有87名重度和多重残障儿童未能入学。“孩子们无法来学校,但老师们可以去家里为他们上课。”仇中辉告诉记者,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2015年5月,海门成立由巡回指导教师、康复师和爱心志愿者组成的“康教上门”团队,为87名重度残疾孩子逐一开展送教活动。2016年,该区通过决定,每年由财政拨付52.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康教上门”。
“给残障孩子送教,光靠热情不行,还得讲方法。”仇中辉说,海门要求“康教上门”的教师精准了解每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身心发展状况,围绕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能力等进行康复评估和结果分析,在此基础上为孩子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并依据学生的表现不断修正和调整。团队还开发云平台,记录每一个孩子的信息和每次的送教内容,以便调整下次的送教计划。成立9年来,“康教上门”服务团队逐步完善,形成了由特教学校巡回指导教师、普通学校资源教师、残联康复师和社会爱心志愿者多方联合运作的团队模式。
作为巡回指导教师之一,自送教活动启动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丁佳琦未曾缺席过一次活动。每次活动前,她都会和团队教师一起研讨送教计划。日复一日中,这些孩子早已成了她的牵挂。“每次看到孩子们翘首以盼的眼神,我都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康教上门”团队带动下,生源所在地学校教师也会自发上门,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内容。
自开展“康教上门”以来,团队送教4500人次,行程63万公里,惠及学生178人,最初的87个孩子中已有10人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2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