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潇)日前,“对话·相长:AI赋能五有课堂共生共创暨‘立贤成人·十八而志’”系列活动在南京市立贤小学举行。本次活动聚焦“五有课堂”,以数据驱动赋能教学提质,现场展示了语文、英语、科学、美术四门学科的AI融合课例;同步开展对话沙龙,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探AI技术驱动下的教学变革新路径。
“瘦长的是小虾,胖胖的是小蟹 ”“我发现小虾有尾巴,小蟹没有尾巴”……在南京市立贤小学美术教师袁源执教的《虾和蟹》课堂上,孩子们化身“海洋救援队”,完成了三大核心任务,即观察虾蟹生物特征,用几何图形拼贴身体结构,探索形态与功能关系;用动态线条绘制虾蟹躲避垃圾流的姿态,将科学思维转化为艺术语言;组建“海洋清洁联盟”,小组共创环保故事画。本堂课以“拯救海底虾蟹”为情境,串联艺术、科学与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近年来,南京市立贤小学以“循证·变革”为核心,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青年教师课堂优化的创新路径。“学校通过构建‘五维三据’课堂教学诊断体系,结合AI课堂分析工具,实现了从经验直觉到数据导航的教学范式转型,推动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双提升。”该校副校长陈泱说。
AI如何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在专家沙龙环节,执教教师与专家学者对话研讨,共商AI技术驱动下的教学变革新路径。省教科院数研所所长赵华表示,以“五有课堂”为核心,以AI赋能教学提质,学校了实现教学、学习、评价全流程融合,推动课堂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建构转型,打造了“教-学-评”深度协同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赵晓伟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三大课堂变革:AI助力设计生活化任务,引导学生从“解答问题”转向“发现问题”;AI扮演“理性组员”角色,破解传统小组讨论形式化困局;AI记录学习过程数据,支持表现性评价,让内隐思维“可视化”。
南京市立贤小学教科室主任查海燕介绍,自2024年底组建跨学科实验团队以来,学校以“数据透视+循证改进”为核心,通过专业培训、跨学科研讨及课题研究,形成“理论-实践”闭环,精准提升教师关键能力,赋能教师成长加速度。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英语教培员郭翔介绍,全区正以“三步走”策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建立了跨校“云教研”联盟,通过“同课优构”“切片分析”等,已形成193节AI融合课例资源库。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副校长章伟表示,全区将继续探索“AI+跨学科”实践,推动技术从“教学工具”升维为“育人生态”,为玄武教育注入“数智基因”。
“教育需适应高等教育交叉学科趋势,中小学应完善机制,推动学科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典型案例辐射经验,助力‘教学相长’。”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林虹表示,未来已来,技术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助力玄武教育在变革中共生共创,点亮区域教育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