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张家港:“育”劳动之美 “润”成长底色

作者:王锋 袁艺 陈庆 发布时间:2025-04-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锋 袁艺 陈庆劳动教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张家港市学校通过课程创新、资源整合,构建了“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劳动育人体系,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张家港市鹿苑小学“小鹿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只见一派忙碌的景象。学生们分工协作,收割成熟的莴苣,剥下叶片,喂养鸡鸭,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与喜悦。2020年起,该校将闲置绿地改造成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时令蔬菜区、香草种植区等区域,并引进鹿苑鸡养殖项目,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让我更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学生苗雨晨说。
  为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张家港市鹿苑小学结合校本课程特色,深挖劳动教育资源,拓展校内外劳动场域。在校内,打造种植园、养殖园、手工活动室等,开设田间劳作、手工编织、家庭烹饪等课程,邀请乡土公益负责人进校园,传授知识和实操技能;围绕垃圾分类、卫生管理等,设置小鹿物业岗,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在校外,依托张家港市颐园农林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劳动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农业种植体验活动。“在劳动研学基地,学生既能学习到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的知识,还可以开展文学采风、美术写生等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实践课堂焕发新活力。”张家港市鹿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彭玉金表示。
  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张家港市学校不断推进劳动教育项目化、品牌化、系列化建设。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立创意木工、烹饪、布艺、篆刻等30余个劳动实践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创意木工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工具,对木料进行切割、打磨,加工成小推车、小凳子及各类手工艺品。“很多作品刚开始都很粗糙,通过精细化打磨,学生们能把作品做得更好。”市外国语学校教师刘建超说。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还构建了“生活劳动—学科劳动—创造劳动”三级课程体系。小学阶段,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劳动启蒙课,开设扎染、编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精细动作技能。初中阶段,通过“我是中草药研究员”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既懂种植养护,又学会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药性。高中阶段,鼓励学生用编程优化农作物灌溉系统,在科技赋能中理解劳动的未来形态。“通过阶梯式设计,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获得递进式成长。”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陈胜英说。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近年来,该市出台《张家港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张家港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等文件,推动形成一支“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地域文化、校园特色开发农业实践类、传统技艺类、科技创新类个性化课程,实现“劳动进课表、实践进日常”。
  “我们还整合社会资源,挂牌140余个校外劳动基地,涵盖茶园、稻田、工厂、社区等,通过‘乐享劳动’系列活动,联合家庭开展亲子劳动打卡,年均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张家港市教育局基教科劳动教育负责人蒋建峰表示,下一步,该市将持续强化家校社三维联动育人体系,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现跨学科、跨场所、跨主体、跨行业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成长底色。


  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张家港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张家港:“育”劳动之美 “润”成长底色
发布时间:2025-04-2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王锋 袁艺 陈庆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锋 袁艺 陈庆劳动教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张家港市学校通过课程创新、资源整合,构建了“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劳动育人体系,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张家港市鹿苑小学“小鹿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只见一派忙碌的景象。学生们分工协作,收割成熟的莴苣,剥下叶片,喂养鸡鸭,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与喜悦。2020年起,该校将闲置绿地改造成劳动实践基地,划分时令蔬菜区、香草种植区等区域,并引进鹿苑鸡养殖项目,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给我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让我更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获。”学生苗雨晨说。
  为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张家港市鹿苑小学结合校本课程特色,深挖劳动教育资源,拓展校内外劳动场域。在校内,打造种植园、养殖园、手工活动室等,开设田间劳作、手工编织、家庭烹饪等课程,邀请乡土公益负责人进校园,传授知识和实操技能;围绕垃圾分类、卫生管理等,设置小鹿物业岗,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在校外,依托张家港市颐园农林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劳动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农业种植体验活动。“在劳动研学基地,学生既能学习到人工智能与农业融合的知识,还可以开展文学采风、美术写生等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实践课堂焕发新活力。”张家港市鹿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彭玉金表示。
  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张家港市学校不断推进劳动教育项目化、品牌化、系列化建设。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立创意木工、烹饪、布艺、篆刻等30余个劳动实践类社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创意木工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工具,对木料进行切割、打磨,加工成小推车、小凳子及各类手工艺品。“很多作品刚开始都很粗糙,通过精细化打磨,学生们能把作品做得更好。”市外国语学校教师刘建超说。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还构建了“生活劳动—学科劳动—创造劳动”三级课程体系。小学阶段,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劳动启蒙课,开设扎染、编织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精细动作技能。初中阶段,通过“我是中草药研究员”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既懂种植养护,又学会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药性。高中阶段,鼓励学生用编程优化农作物灌溉系统,在科技赋能中理解劳动的未来形态。“通过阶梯式设计,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获得递进式成长。”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陈胜英说。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近年来,该市出台《张家港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张家港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等文件,推动形成一支“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地域文化、校园特色开发农业实践类、传统技艺类、科技创新类个性化课程,实现“劳动进课表、实践进日常”。
  “我们还整合社会资源,挂牌140余个校外劳动基地,涵盖茶园、稻田、工厂、社区等,通过‘乐享劳动’系列活动,联合家庭开展亲子劳动打卡,年均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张家港市教育局基教科劳动教育负责人蒋建峰表示,下一步,该市将持续强化家校社三维联动育人体系,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现跨学科、跨场所、跨主体、跨行业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成长底色。


  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张家港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