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南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之花一路盛开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之花一路盛开

——“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南通组采访纪行

深秋时节,“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南通采访组记者踏上江海大地。3天时间里,南通采访组记者深入该市9个县(市、区)进行实地采访,走进20多所城乡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展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之花一路盛开的风景,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的微笑。

近年来,南通市通过“科学制定规划,统筹资源配置;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助学体系;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交流”等一系列举措,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年度教育责任考核内容。“通过全面开展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南通市城乡学校的差距正在得到逐步缩小。”南通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杨晓岗介绍说。

多措并举,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占地158亩,办学规模90个班级,项目总投资近3亿……”记者们随着柳小梅老师参观南通市崇川学校校园时,发现这里不但有设计巧妙的教学空间,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浓郁的传统特色与强烈的时代感相互交融,令人耳目一新。据介绍,该校有30%以上的孩子都是外来工子女,教师全部来自名校通师二附本部,而且全是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我们就是要让郊区的孩子也能接受高质量、高品位的义务教育。”副校长张洪涛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在南通市主城区得到有效放大,市民们在家门口上名校的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崇川学校就是通师二附的新校区,同时,通师一附建成新城校区,城中小学完成整体搬迁,“传统名校的覆盖范围从1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崇川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联合办学,也是南通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大策略。他们构建了“名校+普校”“名校+新校”“小学+中学”“市校+区校”等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三项机制、六个统一”的基本操作模型。北城中学书记张陶康告诉记者,在市政府、区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3月,该校与百年名校江苏省南通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南通中学及其联合办学单位南通市第三中学选派了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充实北城中学管理干部队伍,北城中学教师在“青蓝工程”“同步备课”“基本功大赛”等方面与通中、三中教师深度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13年开始,南通市又尝试“集团化办学”,以一所名校为龙头,将一定区域内几所学校组成办学联合体,实现集团内学校统一管理。通过集团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区域内教育均衡的水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师资力量是关键。海门市政府按照“校际合作,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思路,科学调配教师资源,积极开展市区学校、优质学校对农村学校、弱势学校的帮扶工作,实行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考核机制,使每一所学校都实现优质发展。近年来,该市共有264名市区学校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乡镇学校137名正副校长、131名教导主任到市区学校挂职学习。2012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交流教师431人。

如皋市则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科学管理,保证实现持久均衡。该市在各校内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激发每一所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了促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升,让每所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动态优质均衡,该市还在学校之间建立了教育共同体,即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双方在师资培养、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在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相互探讨,在学校工作综合考评中实行捆绑式考评,形成百花齐放的优质发展局面。目前,如皋市共建有城区、城乡办学共同体22个,运转有序,成效显著。

质量为先,满足群众对教育的根本期待

“看着女儿一天天成长,我感到非常欣慰。她在学校得到的远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一生受用的素质。”在海门市实验小学的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表示。

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南通教育人对质量有着独特的理解。“小学是从幼儿到少年的关键环节。一个人的小学是快乐的,就为他一生的快乐打下了基础。”海门实小的另一位家长在座谈会上介绍,他非常满意学校的教育,因为在这个校园里有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能给孩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这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了“10个学会”,即学会整理房间、学会烧5种菜、学会游泳、学会写一手好字、学会一项艺术特长、学会一项球类项目或健身项目、学会办小报、学会跳绳踢毽、学会主持活动、学会科技小发明。“学习,不再只是简单地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顾云辉校长这样告诉记者。

随着如皋教育“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提出“绿色质量”概念。与此相适应,该校实施四大战略:“课题引领战略”,通过学校核心课题和微型课题的研究,找到“绿色教学”的科学之路;“课堂突破战略”,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堂;“队伍提升战略”,通过推进名师工作室工作,打造名师团队;“学生发展战略”,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构建优良学习管理模式。在优质教育的探索道路上,这所年轻的学校迈出了新的步伐。

张晓祥是如东特殊教育学校的毕业生,他开办了一家“无声制衣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残疾学生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大多数都要寻求就业,如果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初步的职业技术,就很难立足社会。”该校校长严海峰介绍,为了真正对学生负责,他们在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同时加强了职业教育,开设了缝纫、钩编、烹饪、手工制作等课程。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就业不再是难事,近年来聋生就业率达100%,智障生就业率也达到了30%以上。

以“爱”之名,让教育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特别感谢学校的关爱,带给了孩子无形的动力,让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前不久,张云亮的父亲给南通市北城中学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

张云亮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幼时被现在的养父抱养,养母早已因病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常年住院的哥哥,全家生活来源就是父亲每月的低保金。当学校领导和老师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立即为她减免了伙食费等各种费用,给予特困生资助,同时无偿给予学业辅导。张云亮成绩稳步回升,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录取。

同样的“爱”也在通州实验小学无声蔓延,该校为“关爱生”(学习有困难、心理素质欠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特别档案,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特殊心理辅导和课外无偿学习辅导。学生星星(化名)是个有自闭倾向的男孩子,刚入校时从不和同学交流和玩耍,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语文老师黄沛霞主动和他接近,在学习和生活上对他悉心培养和照顾,并鼓励同学邀请星星去自己家做客。如今星星已经五年级了,他已适应了学校生活,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语文分数由刚进校时的12分提高到90分。

为了让教育阳光洒满每个角落,启东市通过放大师德效应,弘扬“爱生、服务、创优”的启东教育精神,组织开展了以“塑造师魂”为主题的教师代表宣誓、教师职业道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港闸区则注重关爱特殊儿童,建立区域留守儿童档案,积极开展区、街道、学校三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重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权益落实,确保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按时入学。

“留守”“外来”,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情呵护

“有这样一群伙伴,他们的父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远离祖辈生活的故乡,千里之外打工奔忙。亲爱的小伙伴,不要孤独,不要忧伤,我们一直陪在你身旁……”在如东县掘港小学“爱的教育”系列活动上,留守儿童和家长们一起朗诵这首《让爱守护梦想》。掘港小学有400多名留守儿童,在活动准备期,学校邀请在外地工作的部分家长返乡来校,在事先没有告知孩子的情况下,到活动现场带给孩子一个惊喜。据该校校长张斌介绍,学校还将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大手牵小手”“小手牵小手”等活动,要求每个教师要牵手一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从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学生之间也开展相应的帮学活动,让每一份关爱落到实处,真情呵护留守儿童的纯真梦想。

海门市三星镇初中毗邻叠石桥家纺市场,学校对数量众多的外来人员子女“照单全收”,并且一视同仁给予免费、资助等待遇。“有一次,我们为一位外来学生申请了生活补助,等补助批下来的时候,这位学生又转走了,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把补助款送到了学生手中。”该校校长王兵介绍。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了35%。“我们完全是免费教育、混合编班。有一些外来学生走了又回来,因为他们舍不得这里的学校。”校长赵建华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也对外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不仅免费入学,而且可以和本地学生同样享受各种社会捐助。

除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实现“进得来”的愿望,如皋市还通过强化机制保障,创新四项举措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得好”。该市长江镇政府设立流动儿童教育研究基金30万元,用于考核奖励为流动儿童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港城实验学校乡村少年宫设立“希望来吧”,专供流动儿童节假日、双休日学习活动,社区志愿者和32位教师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爱心捐助、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在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学生家长狄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是本地人,但是让孩子来这所学校就读,她的心里很踏实。“学校不仅重视学习,还重视孩子们的仪态与口才,双胞胎儿子现在都很开朗阳光!”

“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南通采访组

【采访手记】

南通的教育氛围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 南北

在南通采访,参加学生家长座谈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群家长围坐,争先恐后发言,对学校工作充分肯定,对教育充满了真知灼见。从小小的会场,大略就可以感受到整个南通的教育氛围。

这种氛围从何而来?首先来自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南通市加强政府统筹,加大财政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许。前不久,该市所有县(市、区)都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

这种氛围,也是基于过硬的办学质量和多彩的办学特色。国际奥赛金牌,为南通教育增添了许多亮色。每年高考的好消息,也为南通教育凝聚了许多民心。但不止于此,南通教育着眼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孩子的终身受益,而这正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

这种氛围,同样来自于南通教育人开门办学、主动沟通的心态。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南通,教育发展的规划让民众讨论,学校的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请家长评判,还有不少社会人士甚至直接走上讲坛。这样的一系列举措,把学校和社会联系得更紧,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爱护和珍惜。

还有媒体对教育的宣传,也是形成这种氛围的重要因素。打开电视,就能听到教育的声音;翻开当地报纸,对教育的报道随处可见。甚至在濠河船娘向游客的介绍中,教育也占了很大的篇幅。无论是李吉林、李庾南,还是王生、张炳华,一大批教育人都成了令全社会尊敬的名人。

在这样的氛围中,搞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这样的氛围,又何尝不是南通教育的一个成果?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