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是全国首批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这里的教育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前不久,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苏州采访组的10名记者,在副社长仇玉坤的带领下,分赴苏州9个区(市)进行实地采访,走进了11所城乡学校、幼儿园,召开了9次座谈会,与当地97位学生家长进行座谈,重点走访了10户学生家庭,倾听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感受与期待,分享他们对教育的美好愿景。
“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师发展的关键,在于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说。近年来,苏州市倾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的集聚培育高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智力保障高地、教育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高地,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了融自主培养、大力度引进和柔性使用于一体的高层次教育人才结构,培育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学名师、领军人才。在教师培养方式上,他们打破传统,以新成立的“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为基地,以“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为平台,以“抱团砥砺,和而不同”为抓手,以“素养提升、文化涵育”为突破口,分层次、多渠道、高品质、全时空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构建起了教师成长的“立交桥”。
“双导师”启蒙:新教师成长有了“领路人”
陈彦芸是新进入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她很庆幸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幼儿园园长苏蕙与她结成师徒关系,苏州市教育局还跨校指派了特级教师孟瑾作为她的指导老师。陈彦芸在教育日志中幸福地写道:“我的导师苏园长、孟园长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她们传递给我更多的是实践经验以及教学工作中的方式方法,这对刚毕业的我来说非常宝贵。”
为初涉教坛的新教师在本校与骨干教师 “青蓝结对”,并“高配”全市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为其导师的 “双导师制”启蒙,是苏州市针对新教师 “角色转换慢、师生沟通难、课程理解弱、课堂驾驭差”等问题,特别是缺乏教育信仰、爱心情怀和奉献精神而进行的“私人定制”。由于有行政支持、专家引领、名师指点、师长帮助,新教师能够很快找到教育人的“归属感”,有勇气去探索和领略教学之 “术”与教育之“道”。
在苏州市,新教师从教两个月之后,便会参加导师“见面会”,进行“专家问诊”,请导师对其从教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把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什么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不是自己预想中的效果?为什么有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导师高屋建瓴的点拨,往往能从理性的层面、宏观的视角、思想的深度,让新教师看到问题的根源,这些“摸爬滚打”出来的“生动智慧”,往往是大学课本上没有的“活学问”。
在苏州市,由导师引领的新教师培养小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有的建立“QQ群学习指导组”,进行网上指导与交流;有的采用面授方式,在耳提面命中展示教育教学的魅力;有的融入其他“小圈子”,实现“高起点,快发展”……新颖灵活又高效实在的培养方式,不仅提升了新教师的专业态度与教学能力,更是增强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认同。
“高层次”对话:青年教师加快了发展脚步
“直抵心灵的教育不在乎形式,不在乎方法,它应该以尊重为前提,需要教师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教育的契机……”在以“直抵心灵的教育”为主题的沙龙上,苏州市第十中学青年教师顾丽君侃侃而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其他青年教师也结合亲身实践讲述了各自的教育故事:一块黑板记录的教育智慧,一声祝福体现的人性关怀,一段文字传递的心灵对话……
这样的沙龙论坛在苏州市的学校中非常普遍,可这次参与交流讨论的对象却有点特殊。除了苏州十中20多位青年教师和校干之外,还有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以及副局长、相关处室负责人。这是苏州市教育局“对话青年教师,走进基层学校”系列沙龙活动的第一场。目前,苏州市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以直属学校为例,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近 “半壁江山”。这些青年教师是苏州教育未来的领跑者,是苏州教育新格局的推进者。为了让他们胸怀梦想、放眼世界,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服务,苏州市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主动走到青年教师中间“接地气”。到目前为止,此项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1期。基本上每月一期,每期走进一所学校。由学校自愿申请承办,对话的主题、参加的人员,由学校和教师商定,也鼓励家长、学生甚至其他学校的青年教师参加。主题涉及教育理念、教学策略、科研课题、专业成长、班级管理、师生交流、家校沟通等。在面对面交流中,大家敞开心扉,直面问题,真诚支招,真正体现出沙龙讨论的魅力。
除此之外,苏州市在青年教师培养上新招迭出:启动“我要上公开课”首期研修活动,成立“叶圣陶教师团队”,开设“苏州教育大讲堂”,举办“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这些 “浸润式”“内塑式”的学习培训活动,通过专家指导、实地考察、案例研究、沙龙讨论等形式,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将研修与展示融为一体,有效激发出更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学习力,加快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他们的职业境界。
“合作圈”联动:名师克服了“高原反应”
“我一直担忧,再好的经验在重复了千遍之后也会苍白无趣。在学校里,同一专业的名师一般只有一个,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没有同伴的促进,他的智慧早晚会枯竭。”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中学副校长蔡明说。
很多名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都会产生这种“高原反应”:虽然在学科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正是这样的“他者肯定”,容易使他们滋生出难以察觉的自满与懈怠,从而逐渐失去纵向生长、横向辐射的动力。如何让名师们找到更遥远的“地平线”,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苏州市以打造名师专业成长高端平台为抓手,启动“名师发展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让一群名师聚在一起研究交流,相互砥砺,共同提高,从孤立发展转向联合发展。
目前,苏州市已建立了20个名师发展共同体,每个共同体20人左右,涵盖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同时,各个名师发展共同体还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教学教研合作圈,以“抱团发展,和而不同”为发展路径,将个人自主发展、平台交流展示与团队共同提高有机结合,实现“出人、出书、出成果”的既定目标。名师发展共同体内,几乎所有成员都组建了个人工作室,其招募的成员分布在各所学校,于是,以共同体为“圆心”,一个又一个共赢发展的“同心圆”形成了。
几年来,这20个名师发展共同体培养了27名省特级教师、11个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有10人被列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多名教师入选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开设了500多节示范课、展示课,开办了近700场讲座,举办了20多场研讨会,发表论文1700多篇,出版专著近百本,有9项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界发出了苏州教育的声音。
“契约式”使用:校外特聘专家助力师资建设
2013年9月3日,苏州市教育人才(校外专家)对外展示课开课。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姑苏文化班的29名学员放下课本,拿起针线。在他们身后悉心指导的,是学校特地请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江苏省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蒋雪英女士。初三年级的张慧开心地说:“之前我只会一点简单的针线活,现在对绣布的质地、颜色的选择、图案的纹理都有了一定了解,对苏州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每周一次的姑苏文化课了。”
据田家炳实验初中校长黄裴莉介绍,从2012年起,学校就将姑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吴文化专家学者、苏州工艺大师作为学校客座教师,教授苏州园林建筑与数学、姑苏经典诗文诵读、古筝、江南船拳、陶艺、姑苏传统工艺等相关课程。
引进校外专家进校园,以社会人才的才智能力来发展教育事业,是为了适应未来苏州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趋势的一大举措,也是促进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强力推手。苏州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人才(校外专家)库,遴选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均优的人才组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胜任教学、热爱教育的校外专家队伍,以助力苏州未来的教育。2013年9月,该市落实专项经费1100多万元,聘请了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等398位专家为苏州市首批特聘校外专家,开出了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刻画、茶艺、书法拓印等传统文化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无形中带动了教师们走向“大教育”。
与此同时,苏州市政府还下发了首个关于该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文件《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宽用人渠道,鼓励社会各类人才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任教,到2015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外专家总数不低于学校岗位总数的5%,重点满足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教学需要;职业学校的校外专家总数不低于学校岗位总数的20%,重点满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特色专业的教学需要。”在探索柔性化使用社会人才的过程中,苏州教育人还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尝试。除了引进校外专家进校园之外,还聘请外教课堂走班,请外国专家给老师培训等,培养教师的国际化理念,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人数达1358人。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苏州教育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功不可没。教师是一种美丽的文化存在,促进教师发展,除了刚性制度、经济杠杆之外,更需要漫步于教师的心灵,以人性的温暖去关怀他们的成长,在建平台、创空间中,点燃教师自我发展的“引擎”。苏州教育,正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
【短评】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本报评论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精神状 态,养育着一个地区教育的面孔与气质;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一个 地区教育的高度与活力;教师的成长速度,影响着一个地区教育的变革 与创新。
为教师寻找到适切的培养路径,成为教育永恒而又迫切的主题。新 教师如何将“高学历知识”转为“先进生产力”,缩短“成长适应期” ?青年教师如何将“理想与激情”转为“智慧与力量”,走向“自我认 同与自我完善”?名特优教师如何将“个人影响力”转为 “区域文化资 源”,突破“自我限制”?这些都是区域教育从“外延发展”走向“内 涵提升”,从 “构筑人才高地”走向“铸就名师高峰”必然面临而又必 须破解的难题。
苏州市在 “教育后均衡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发 展愿景,并通过系列举措,为各层级教师铺设“引桥”,点燃“引擎” ,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推动了区域教育发展走向高位均 衡。这种着眼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行走,必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 化、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值得我们借 鉴。
“走进千家万户共绘教育梦”苏州采访组
执笔:张俊平 蒋保华
编辑: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