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全国“两会”人大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等掷地有声的表述,这引发了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代代相传的不应是贫困,而应是美好生活。”代表们说,这些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做好教育公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是挖掉‘穷根’的根本。”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对此,人大代表们一致认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是推进教育公平最有力的抓手。
“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必须长期坚持,这是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市长曲福田表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面临种种困难。因此,一方面要把新鲜血液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教师的交流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真正使优秀的城市教师下到农村,让他们和农村学校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要建立城乡教育联盟,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辐射。
对于一些地区城乡教师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的现状,曲福田说,“城乡教师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当前,有些地区仅仅强调对教师的各类补贴,却忽视他们更关注的专业成长问题,没有制定系统的职称评审政策,这势必导致优秀教师对到农村学校工作产生畏惧心理。另外,交流时间较短,也是造成交流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为此,他建议,各地应加快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并建立有效的评价及监督机制,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使其“一专多能”,“只有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步骤。”在全国人大代表、泗洪县界集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裴昌彩看来,改造好农村薄弱学校,使农民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不仅能有效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释放农村内需,而且还能促进教育公平。她说,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无法负担子女去县城上学的费用,只能将他们留在农村薄弱学校,这使得他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最终有可能形成阶层固化,影响社会公平。“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不好,会直接拖累城镇教育发展水平,最终可能使整个区域的基础教育陷入恶性循环。”裴昌彩认为,只有农村学校办好了,县城的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得到高效利用,这不仅能让农村学生受益,更是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蒋婉求进一步建议说,要加大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把资金投放重点放在发展农村教育上,增加农村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加速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农村学校在“十二五”末全部达到现代化办学标准。“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除了增加投入外,还要建立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机制,为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供便利,鼓励支持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流动人口入学办法和弱势群体教育帮扶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入学权益。”
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晓蓓已多次率调研组在南京、无锡就“进一步加快我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展调研。
“江苏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多项工作指标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吴晓蓓告诉记者,“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等教育法》比较多的是规范本科及以上教育,而《职业教育法》更多规范的是中职教育,希望国家能尽快为高等职业教育立法,进一步明晰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的法律义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吴晓蓓认为,目前还要尽可能让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恰当地、尽早地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是“本科考不上,再来读高职”。
同样高度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她通过调研提出,当前产业工人紧缺,应从优化招生结构上寻找出路,通过加强职业继续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匹配的劳动力。目前,全国每年本三批次的学生约有200万人,如果一部分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将有利于化解就业和招工“双难”并存的问题。“以江阴市为例,2013年用工需求为80000多个,而当年江阴籍大专以上毕业生仅有10000余名,中专、技校毕业生4000余名。因此,即使加上外来务工者,劳动力供给仍常年不足,缺口很大。”陈丽芬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像纺织、服装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平均流动率达到20-30%,招聘已成为这些企业常年性的工作。“一方面一线员工紧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因此,我建议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根据我国实际用工需求情况,调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认为,近年来,本科和高职院校就业率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表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结构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从价值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上进行重塑。“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看文凭。”崔向群说,“同样一个岗位,做同样的工作,大专生2000块,本科生3000块,研究生4000块,为什么?所以,要真正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
让“寒门多出贵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数据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那就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
谈及“寒门难出贵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感慨颇深,他直言,高考是让一大批农家子弟走出乡村、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最重要的途径,但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农家子弟考上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高校的比例在不断下降。“每年重点高校的名额有限,如果单纯给农村孩子增加录取名额,会给城市孩子带来另一种不公平。因此,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家子弟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对于有些考试内容,农村孩子见都没见过,让他怎么考?”他建议,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进入大学后,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农村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有这个机会。”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经有不少重点高校开始探索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去年,我校开始推行向贫困地区农村考生倾斜的政策,并已招收了50余名农村考生。”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大约为25%,今年这个数字有可能还会增长,同时,该校还计划扩大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招生计划。“10%,意味着有更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有机会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陈骏介绍说,南京大学每年都会请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参加座谈会,“这些孩子表现出的阳光、聪颖、自强,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因为懂得感恩,这些孩子表现得尤为懂事、尤为上进。“能够给这些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