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徐保卫 通讯员 甘晓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近年来,徐州市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全面推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程。
完善机制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徐州,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蔚然成风,形成共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对未成年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财、物的保证。
全市推出“五联育人”工作机制:即发挥党政群团各职能部门、各类学校作用,做到德育工作联抓;抓好一批中小学学校校长、一批德育骨干、一批德育专家、一批新闻媒体,做到品德培养联做;完善各类基地,做到主题活动联办;开展结对扶助,做到特殊群体联帮;实施净化工程,做到成长环境联创。推进“三个一”制度:对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等重点工作进行季度考核,对县(市)区未成年人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先进县(市)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三年一次表彰。实行市、县(市)区共创品牌行动:即每年选出6个县(市)区优秀项目,逐级汇报、反复论证,形成省肯定、市支持、县推广模式,培养打造品牌。
现在,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基层,从成人到未成年人,处处发动,层层推动,上下联动,似朵朵浪花激起阵阵波澜。
主题活动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养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未进徐州鼓楼区兴北小学大门,一阵锣鼓声先震动耳膜。这是学校的腰鼓队在训练。2007年以来,兴北小学结合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形成了自己的双民活动品牌,即“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游戏”。6年间,踩高跷、抖空竹、跳房子、推铁环、抽陀螺、打腰鼓、独轮车,这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游戏项目,吸引了全校50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
徐州市在各个学校中积极开展“一校一品”素质教育战略,形成了起点高、类型多、参与广的特色教育新格局,涌现了一批办学特色逐渐彰显的学校,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正是在丰富多彩的品牌道德活动中,道德与文明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了孩子生活成长的经历中。
鼓楼区民主路小学的“三个做主”、大马路小学的“文明礼仪进校园”,泉山区奎山小学的“淮塔小卫士”活动、西苑小学的艺术教育、段庄二小的射箭文化,云龙区青年路、和平路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黄山中心小学的儿童画等,都成为该市中小学“一校一品”建设的典范。
建设阵地拓展未成年人实践空间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该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扩大活动阵地,拓展未成年人实践空间。
泉山区着力加强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小区(村)三级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全区109个社区(村)均建立了社区家长学校和“儿童之家”,并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共建,开设了泰山街道“周末课堂”、段庄街道“七色花特色课堂”、未成年人快乐驿站、“寒暑期青少年俱乐部”、“四点半”社区学校等一批校外辅导站。良好的成长环境,使泉山区的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据统计,民乐、云西等近50个社区,连续8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
鼓楼区则依靠社区平台,拉长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短板”。该区环城街道的“民俗活动乐中秋”、铜沛街道“小手包粽子、敬老显温情”、牌楼街道“圆圆小月饼、浓浓尊师情”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活动,真正起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的效果,社区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
(徐州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