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要求,2012年11月,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近两年来,全省各地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激励保障等,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随省教育厅“健全教师定期交流机制”主题集中采访团,深入淮安、泰州、苏州和南京等地采访。从本期起,本报特别开设“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专栏,刊发相关地区在推进教师交流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敬请关注。
让校长变成“管理员”、教师变成“系统人”,淮安市清浦区推进全员参与轮岗——
打造教师交流的“江淮样本”
■本报记者 梁早 特约记者 华跃
“小学部一次性聘用17名教师,中学部也一次性聘用16名教师,而且是紧缺学科教师,这可是学校发展中的大喜事。”当记者聊及教师轮岗交流这个话题时,淮安市清浦区和平中心学校校长王汝高难掩喜悦之情。
这样的好事,在清浦区并不是这一所农村学校所独有。从今年秋季开学,该区301名教师进行了双向流动,占到该区教师总数的27%,完成了第一轮师资“重组”。目前,清浦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所有教师将由“学校人”真正转变为“系统人”,校长的肩上也不再扛着“行政级别”,人人平等、全员参与的轮岗交流创新模式,打造了具有全省示范意义的“江淮样本”。
“下乡、进城”,教师、校长“双轮驱动”
诙谐幽默的话语,惟妙惟肖的讲解,通俗易懂的教授……讲台上的朱凤春,虽然站在这里还不到半年时间,却已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每堂课上,她总能让学生们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更吸引了许多年轻教师前来“蹭课”。
朱凤春是一位具有22年教龄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是淮安市学科带头人。从今年秋学期开始,她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选择到最偏僻的和平镇中心学校电站村教学点任教。来之前,朱凤春排除了家庭干扰,“我们需要名校出名师,更需要名师出名校。作为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名校’。”
朱凤春原先所在的人民小学是清浦区名校,拥有全区三分之一的市级骨干教师。今年秋季开学后,该校包括朱凤春在内的12名骨干教师来到薄弱学校任教。而和平镇中心学校位于清浦区最南端,过去教师只出不进,严重缺编。这次交流到这里的33名教师,一次性解决了困扰这所偏远学校多年的缺编难题。“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电站村教学点只办到四年级,村里孩子升学必须到8公里外的镇中心校。”校长王汝高力挺教师交流这项惠民之举。放学后,记者看到前来接双胞胎孙子的孙殿奎老人,老人说:“学校今年办了五年级,听说明年还要办六年级。有了这些城里来的老师,娃娃们念到小学毕业都不用转校了。”
一边是城里的名师“下乡”,另一边则是乡下的校长“进城”。从清浦小学校长交流到人民小学校长岗位上的曹莹,承担着执掌名校的压力,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发展的动力。上任之后,她一边向同事请教一边向实践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一定和新同事齐心协力,为孩子们描绘出更新更美更好的人生画卷。”“名师不一定非得向‘上’,也应当向‘下’。通过农村教育的磨砺,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清浦区教育局局长夏平这样说。
“你情、我愿”,校长、教师“双向选择”
“卡耐基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行。凭着这句话,今天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期望想干出一番成绩的老师们前来加盟……”回想起开学前夕演讲的这一幕,清浦区武墩中心学校校长刘晚松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他多年的从教生涯里,还是第一次走上主席台向全区教师展示自己的学校,“这样的交流方式能让更多的老师了解我们学校,避免在选择学校时无从下手。”当日,清浦区15位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挨个登台演讲,讲述本校的办学理念、用人制度等,与1400多名教师进行“双向选择”。
不过,双向选择也是有条件的。之前,清浦区教育局已经按照学校办学规模核定教师总量,结合学校骨干教师占比、学科余缺、年龄、职称等因素,均衡确定各校教师需求数,并根据个人意愿、政策引导和组织推荐,实行全员聘用、双向选择和评聘分开。清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洪涛介绍,这样一来,无论学校规模大小,(上接第1版)不论是城区还是农村,校校都能有骨干教师、都能有学科领军人物。
据了解,清浦区目前有三成教师进行了异校轮岗交流,城区和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占比、班均教师数等关键指标趋于一致,这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就近入学的比例。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南乡中心小学,2010年仅招收两个班新生,施教区就读学生比例仅为22%,今年新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位后,新生猛增至7个班,施教区就读学生比例高达90%以上。盐河中心学校小学部今年无一名学生外出择校,并且有19名学生返乡就读。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在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下,教师有序流动,能够真正解决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难以优化的瓶颈,有效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夏平表示。
“简政、放权”,打通制约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清浦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全部轮岗交流,16位脱掉行政级别“帽子”的校长,同时到各自的新岗位就职,这是该区正在实施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我们设立了校长评价奖励机制,鼓励校长在新的学校有更大的作为。”夏平介绍说,过去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只能上不能下,现在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实现了校长从“官员”向“管理员”的身份转变。
与此同时,在清浦区,校长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校长可根据办学需要和考核结果,适时申请调整领导班子成员。黄码实验中心小学校长丛大群告诉记者,以往学校的中层及以上干部一般由政府或教育部门直接任命,现在不同了,更多人都有了上升的机会。但是,校长的权力也是有限制的。校长聘期一般为3年,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满6年必须进行交流。一个学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诫勉谈话;连续两个学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任。同时,清浦区的所有教师也不再属于各个学校,而是由区教师管理中心统一聘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这意味着,教师真正从“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
“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可以激活校长、教师流动的源动力,激发学校内部办学活力,从而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清浦区委书记周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考评,让教师安心扎根农村
到离城区很远的镇教学点工作的年轻教师陈浩,原先在清浦城区一所名校任教近十年,这次作为骨干教师流动到农村学校,他丝毫没有怨言,“以前上班下班只要步行500米,现在却要开车35公里。不过,学校为我们妥善安排了食宿,还发放了补贴和津贴,年底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还优先考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应的是评价体系改革。为鼓励教师流动,清浦区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200元,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每人每月发放岗位津贴600元和1500元。对于从城区流动到农村的教师,学校还安排食宿和提供科研经费等。
除了提高待遇,农村教师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该区新出台的相关规定明确,在职称评聘、骨干评选、表彰推荐、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区财政每年增设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发放农村教师补贴和骨干教师津贴。新任校长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或直接提拔到农村学校任职。此外,清浦区还重新修订了学校办学效益评估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在硬件、师资全面均衡的前提下,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后勤教辅和一线教师不一样”。
“我们要让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回报,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真正将‘名校’办在老百姓家门口。”周青如是说。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