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秋学期开始,苏州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该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首批25名校长——
从“行政”向“专业”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王丽
2013年的最后一天,苏州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5部门《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意见(试行)》;今年5月27日,该市教育局公布《直属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认定办法》;2014年秋学期一开学,市直学校2名特级校长、8名高级校长、15名中级校长全部到任。此举标志着该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定级:改“行政级别”为“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下,中小学及校长都有不同的行政级别,校长的任用与管理归组织或人事部门。”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说,学校是学术单位、是育人场所,要让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教育主管部门就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
“不过,在我们看来,校长职级制改革除了‘去行政化’这个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为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提供明确的‘价值引领’。”顾月华进一步表示,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质就是推动校长专业化,“有句话说:‘要做正确的事情,然后才是将事情做正确。’而校长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才是办好教育的‘顶层设计’。否则,校长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应对千头万绪,甚至会贻害一代人。所以,一定要选好校长。”
“选好校长”不凭经验、不重感觉、不看人情,而是一项“有科研引领、由专业机构支撑、科学审慎的实证研究”。首先,该市出台了科学的评审认定办法。据苏州市教育局人事师资处相关人士介绍,他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北上南下,广泛调研,围绕注重德行修养、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等7个维度20项测评内容,研制了直属校长专业水平测评表。其次,在遴选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制办学满意度问卷工具,拿出了令人信服的“大数据”统计资料。
如何认定“好”校长?在答辩环节,由原上海教科院副院长、校长专业标准主要起草者顾泠沅教授牵头,与沪、鲁、浙等地7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校长们进行全方位“拷问”。10分钟自述,接着10分钟答辩,每一位参聘校长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这还没完,苏州市教育局还将校长答辩环节全程录像,发给市直属学校每一名校长、副校长,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和所有机关干部,以此开展“微格教学”。专家提供“点到人头”的书面评审意见,对已聘任校长的“回炉再造”,以及将评审工作作为校长队伍建设的“集中诊断”……一系列举措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倒逼每一名校长思考“我是谁、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教育”。
转身:做更纯粹的教育人
“要做一个纯粹的教育人,就必须恢复教育本色。在盖大楼、筹经费、赢声誉、创特色这一切的背后,都要时刻牢记教师和学生生命的成长。”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是该市首批聘任的两名特级校长之一。10月10日下午,当记者来到这所“最中国”的校园时,柳袁照刚刚结束高一年级诗歌单元的授课。
在他看来,“所有教师都是校长,所有校长都是教师”,离开了“课堂”载体,脱离了教学本色,就好比指战员丢弃了阵地。
因此,自12年前回到母校担任校长,柳袁照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带领师生们坚持探索“诗性教育”。“校长的身份有很多,最重要的身份是一所学校的领航人,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是校长专业身份不可回避的必然选择。”实行校长职级制,能够“使学校教育回归诗性,回到‘培养人’这个核心上来,做本真、纯美、超然的教育。”柳袁照表示。
苏州市草桥中学校长项春雷是位“70后”,在此轮职级制改革中被聘为中级二等校长。两年前当他接手草桥这所百年老校时,学校正遭遇三度搬迁、生源变化、师资流失的窘境。如何“踩住刹车”?项春雷带领全校教师启动“叶苇三人行”行动,开发校友资源,挂牌成立苏州教育系统第一支“叶圣陶教师团队”;挖掘校名内涵,以“草根精神”办教育,号召全体师生做“有思想”的苇草,并以此点燃了师生们的激情。
与柳袁照一样,项春雷坚持认为,校长不是“官”,而是一个专业岗位,校长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教育人。“我做了十多年的校长,也曾迷茫过:校长的身份到底是什么?而校长职级制改革,为我们明确了自我发展的道路。这次我被评为中级二等,没觉得低人一等,这表明我还有追求和提升的空间。”项春雷笑言。
顾月华表示,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管理的微观层面退出,让出的不仅是权力,还有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空间。这样的制度设计,将推动校长努力树立“不比大楼比大师”“不比创收比育人”的学校文化,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改革:远没有画上句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苏州市校长职级制改革得到了中央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不少兄弟教育部门也来苏考察。“在全国范围内,苏州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上海、深圳、山东等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为什么苏州的改革关注度高?”面对记者的提问,顾月华用“恰逢其时”一词做了回答。在她看来,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其中一道必须迈过的坎就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不仅仅推动了教育家办学,更是通过抓住‘校长'’教育管理干部‘这个牛鼻子,推动教育系统综合的、全方位的改革。”
校长职级制的“破冰之举”,为苏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开启了新的窗口期。任职资质、遴选标准、培养培训、考核评估、待遇保障等等,这些与职级改革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也是此轮改革的“重头戏”。“比如,我们将出台动态的管理和退出机制。校长职级并不是一评终身,原则上每两年评定一次。”苏州市教育局人事师资处相关同志介绍说,职级晋档与校长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年度绩效考核基本合格的,酌情降级处理;任期内出现不合格等次的,直接解聘校长职务。校长的“婆家”少了,有序流动的“门槛”低了,后备校长“人才库”实了,将对苏州的教育改革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职级校长现有级别封存于档案,目的是将校长管理置于更开放的视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顾月华坦言,教育改革不能单兵突进,更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此,他们正在积极思考,把推进校长职级制与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除了拓展校长选拔多元途径,我们还要推动校长多元发展,不能把这支优秀的队伍关在一个笼子里。管好、用好、培养好我们的校长,将会释放出更多的教育活力,最终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