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连日来我省各地青少年学生开展共学公祭读本、寻访丛葬地、网络祭扫等活动,了解历史,表达哀思,呼吁和平——
不忘血火记忆 坚定爱国之志
■本报记者 江娇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连日来,我省各地大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共学公祭读本、寻访丛葬地、进行网络祭扫、开展志愿服务……一系列纪念和悼念活动,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学生众志成城的爱国热情。
随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发放,从12月2日起,全省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历史课”,在南京约有12万名学生同日开课。当天上午9:05,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二(3)班教室里,学生们共学公祭读本第一讲。该校地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安全区范围内,周围留有鼓楼医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众多医治和收留难民的场所、机构旧址,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探访,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汇报。课堂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属、该校80岁退休教师阚守洁的一段证言视频更是让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学生花笑阳表示:“通过学习读本,我进一步了解了历史真相,更感受到了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此同时,淮安、盐城、苏州、镇江等地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通过学习公祭读本、搜集史料史实、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举行祭奠活动,开展专题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12月8日,在金湖县实验小学五(6)班少先队活动课上,班主任陈云老师正在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不能忘却的记忆”主题队会。“你知道哪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攻向南京。12月10日发起总攻,中国守军在装备落后、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日军大屠杀暴行从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约持续六周,肆意杀害放下武器的中国军民和无辜平民达30多万人。”……孙亚婷、黄逸非、吴沁远等同学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段屈辱的历史,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发愤图强,自强自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同学们的铮铮誓言句句赤诚。活动中,陈云还向学生们教唱了《永久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和中小学校一样,我省各地高校也发动广大青年学生,通过祭扫、献花、敬烛等悼念活动,表达哀思,呼吁和平。
在南京大学组织开展的“诚·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系列活动中,南京大屠杀史实及研究成果讲座、话剧巡展及海报宣传展等,引导学生们思考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面对历史、肩负使命、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2月9日,南京农业大学师生举办“千人共制公祭菊”活动,自制白色纸质菊花和千纸鹤,并将其粘贴于主题喷绘上,组成“12·13”字样,并在一侧的爱国主题标语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该校学生会主席喻博文告诉记者,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凝聚力量、奋力拼搏。
河海大学近百名大学生参加了“紫金草行动”,胸别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徽章”,在校园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清凉山丛葬地进行了祭扫、献花、敬烛等活动,并在纪念碑前敬献了亲手制作的象征和平的紫金草花圈,用最朴素的仪式迎接即将到来的国家公祭日。南京理工大学的23位大学生骑友发起围绕丛葬地骑行活动,至今已覆盖了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的17个丛葬地中的15个,每经过一处,他们都向丛葬地敬献花圈、集体默哀。
南京医科大学则向师生推广宣传《国家公祭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全媒体互动“加砖”活动。该校党委书记陈琪、校长沈洪兵也来到现场捐砖。在众多年轻面孔中,有两位是来南京学习临床医学的毛里求斯籍留学生。刚到南京的时候,他们就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之后悲痛之情久久不能释怀。他们表示:“回国后要把这段发生在中国的惨痛历史告诉给亲朋好友。”
在南京抗日航天烈士纪念馆内,一群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的学生引人注目,他们是该校第17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的成员,正在这里参加“勿忘国耻,青春同祭”纪念活动。纪念碑前,青年学子们向烈士敬献花圈,全体默哀,低吟祭文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和敬意。同学们庄严宣誓,以“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姿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南京晓庄学院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队至今已建立了20年,每年都有20余名学生志愿者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纪念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进行义务讲解。20年来,该校已有4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讲解工作的行列,累计为260多万人次讲解,时间超过8.28万小时。“多年来,我院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历史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广大学子只有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史为镜,才能圆梦中华!”该校党委书记王国聘这样告诉记者。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