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校园足球如何在场地、师资、资金等重重阻碍中实现“突围”,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命题。
“先普及起来,坚持搞,有问题就解决。”在徐州解放路小学校级足球联赛的赛场上,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校方高度重视,建立全覆盖的联赛、打通专业教练壁垒,唤醒全员参与的热情……解放路小学为徐州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校级联赛点燃足球热情
12月3日下午,室外温度零下2摄氏度,解放路小学的足球场上,校级联赛四年级“四进二”的半决赛如火如荼。“好样的!”接到队友一记长传,董明启成功攻破对方球门,场外加油的拉拉队女孩子们欢快地蹦了起来。
“我们的校级联赛自11月17日开始,已经连续举行了三周,每周进行一个年级的循环赛,角逐年级冠军。最终再由这些冠军队伍混合编队,决出联赛冠军队伍。”负责组织本次联赛的徐州解放路小学体育俱乐部主任黄河介绍说。
“我们是全市最大规模的校级联赛,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副校长罗吉波的话很有底气:联赛中,一个班级的队伍,上场运动员5人,报名运动员10人,参与训练的孩子20人,拉拉队30人。
“2500个孩子,全部被足球的热情点燃了!下一步,我们还计划组织教工联队、家长联队,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足球的快乐!”
种种障碍各个击破
“让足球真正走入校园,确实障碍很多。在我们看来,很多客观的问题都可以各个击破。”罗吉波说,“主城区很多学校的场地都比较小,但是比起我们的联谊学校——上海向阳小学,那算是大的了。”
据介绍,向阳小学的两个校区各占地七八亩,是上海闹市区典型的袖珍学校。主校区在一条小弄堂里,只有一小片篮球场;另一个校区辟出了足球场,面积很小。但是,就在巴掌大的地方却能将40个班级的体育课安排得妥妥当当。原来,向阳小学自创了三人制足球,并把它写进了教材,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可以借鉴向阳小学的经验,‘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主城区的学校里照样踢足球。”罗吉波说。
“在职在编的体育老师中,足球专业的毕业生很少,而足球专业运动员又大多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进行教学。”在罗吉波看来,他们感觉最棘手的还是师资的问题。徐州解放路小学有几十年发展足球运动的历史,所以有两个足球专业的体育老师,但是对大批喜欢踢球的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此,他们外聘了4位年轻的教练员,全部是国少、国青的退役运动员。
罗吉波表示,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给校园足球的指导老师一些扶植政策,“现在老师周末带孩子打比赛,都是义务劳动。何不给一些政策倾斜,让他们的积极性更高?”
让我们一起做孩子的球迷
在采访中,徐州解放路小学的老师反复提及了上海向阳小学。原来,向阳小学的校长洪雨露算得上是上海校园足球“拓荒”的元老。向阳小学推广足球20多年后,终于等来了教育部大力推动校园足球的这一天。
通过电话,记者采访了63岁的洪雨露。他表示:“重视校园足球,对于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发展校园足球,绝不仅仅是主管部门要求一周上几节体育课,最关键的是决策者和校方的思想要转变。”
“说到底,发展校园足球,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徐州解放路小学校长朱晓梅非常认可洪校长的观点。她认为,思想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决策者,特别是一线的校长。“校园足球的普及,应该是一种足球文化的普及。我们的联赛,在场上比赛的同时,还进行了拉拉队、宣传栏的评比。你不会踢球,但歌唱得好或对画画很有兴趣,同样可以来参加联赛。”
“全面普及足球文化的校园足球理念,在徐州解放路小学只算是点燃了星星之火。”徐州云龙区文教体局副局长杜红雷对校园足球的前景表示乐观,“刚开始推,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先普及起来,坚持搞,有问题就解决。坚持下去,相信徐州足球的青少年基础会发生巨大的改善。”
(徐州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