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

作者:陈宇豪 何刚 董康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2012年启动、2013年正式实施以来,我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关键环节、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动力机制,推动高校科研优势切实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高校协同创新,支撑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

■本报记者 陈宇豪 何刚 董康

在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和教授围坐在电脑显示器前分析着实验数据;会议室里,教授们正在商讨着科研成果转化的进展情况;课堂中,外籍专家正对学生进行全英文的授课……这是记者5月4日在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看到的一番景象。

自2012年启动、2013年正式实施,我省已分2批共立项建设59个、培育建设12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同时立项建设5个高职院校工程技术中心。在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产业处,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截止到今年3月,全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已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86项、省部级奖励471项,申请发明专利5694件,授权发明专利2835件;同时转化应用成果994项,产生经济效益约643亿元……协同创新,正带领着我省高校走出“象牙塔”,走向广阔天地。5月上旬,记者走进全省多所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一探其蓬勃发展的奥秘。

协同创新力促科研成果转化

“我们中心面向苏州工业园区区域发展确定的纳米光电子、纳米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通过6个专业中心,开展微纳制造技术与装备、有机OLED照明与显示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苏大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季晶向记者介绍说,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转化应用成果42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培育纳米科技企业40余家,服务地方纳米企业200余家。

“协同创新中心帮我们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上的大问题!”苏大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冯敏强博士高兴地说,“在我研究的OLED项目上,设备购买成本很大,依靠学校购买肯定是不切实际的。而协同创新中心里的企业给我们提供了设备,帮助我们将科研成果成功地产业化。”

南京财经大学的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是我省首批立项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我们是首批立项建设的中心里唯一的文科立项、理工科标准拨款的中心。”该中心负责人张为付告诉记者,“农业解决温饱问题,工业解决富裕问题,现代服务业解决享受问题,我们中心建立的初衷就在于此。”张为付介绍说,中心成立两年以来,已承担横向课题40多项,撰写政策咨询报告20多份,其中6份获省领导批示,20多份被政府部门采纳,孵化企业40多家,在服务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全省高校的“领头羊”,由南京大学牵头建设、主要参与的国家级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多达21个。“如今,我校各协同创新中心不仅在重大理论、科研问题和关键技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在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介绍说,如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学系统创新中心将LED照明产品寿命实验的周期由6000小时缩短至2000小时,并坚持以支撑江苏固态照明与节能电子产业发展为导向,2014年度实现销售收入1743万元。“此外,像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协同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联合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利税总额850万元;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在2014年青奥会期间构建了实时污染来源解析的预报模型,直接服务于南京市青奥空气质量保障,受到了青奥组委会的表彰。”

学术精英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如果说产出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发展是协同创新中心的“显”性作用,那么,它的“隐”性作用——集聚领军人才和培养创新人才也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我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同样硕果累累:在集聚领军人才方面,已聘任院士150名、长江学者151名、“千人计划”人才16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3名;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已新增领军人才105名,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万多名。

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是一所文科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该中心集聚了相关领域的一批知名学者,已形成200多人的雄厚队伍,其中有80多位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名教授,以及代表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实践工作者等。

同样是文科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开展人才、学科、科研等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中心协同效益日渐显现。“目前,我们中心已遴选出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在内的首批6名杰出学生人选并开始实施培养,以中心牵头单位申报的‘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语言学科获得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如数家珍,“我们中心现在可以说是精英汇聚,他们中有2014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唯一获批的教育部长江学者李平,有2014年唯一获批的文科江苏特聘教授朱祖德,已经形成了以11名院士和15名长江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

在东南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一套由高校导师、国际导师或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三导师”制博士生培养模式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我们中心根据自身特点和实力独创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张亚梅说,围绕“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心设立了专门的“优秀博士生基金”,支持博士生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还开设了“国际博士生课程班”,聘请领域内国际知名专家授课,至今已经办班4期,实现了中心对优秀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常态化。

机制创新破解三大方面问题

“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两年多来,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的高校重申报轻建设,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有所‘缩水’;二是不少中心的协同机制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协同体之间的协同程度不高,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三是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不到位,不敢用、不会用,各协同体自筹经费很难作为中心共有投入进行科学调配使用。”在3月24日召开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座谈会上,曹卫星副省长对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曹省长指出的三个问题深刻及时、切中要点。”季晶表示,“比如,‘协同程度不高,普遍各自为政’问题我们就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苏大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首先将各单位相近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中心调配使用,“例如纳米所建有国内一流的微纳加工和测试平台,那么由纳米所协调将这个平台开放给各单位使用。”其次设立绩效调节机制,提高考核中的协同系数,通过经费杠杆奖励项目协同做得好的成员。此外,中心还借助政府力量,在工业园区的管理下,设立校企协同工作站,建设校企导师互聘机制,使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在产业课题、人才需求等方面能够直接对话。

“我们中心在科研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常州大学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袁宁一说,“比如说,研究力量分散、封闭的问题依然严峻,与科研院所、企业、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协同创新不足;研究课题和内容偏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光伏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化技术出现脱节;研发投入资金大、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等。”对此,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深入整合资源,为开展光伏科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研究提供研发实验基地。“我们还跟踪世界高水平团队的相关研究进展,积极建立和国外相关团队交流和联系的平台,集中主要精力,攻克光伏科学与工程的关键技术,打通科学实验、中试到产业化的环节。”

记者了解到,面对出现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已将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列入重点考核内容和绩效管理目标,省教育厅也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厅重点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协同相关部门,积极指导高校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高校创新能力和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