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学校特色文化如何提升教育品质?

——昆山市两所项目小学的样本解读

作者:王丽 许妍 发布时间:2016-04-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乡村学校如何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添学校发展和育人的活力与魅力?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和千灯中心小学以省小学特色文化项目“昆曲文化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具有鲜明特征的课程,学生和教师“精气神”十足,在乡土历史文化中找到了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走进昆山,试图探究——

  “唯有文化,才能让学校拥有灵魂。”说起特色文化建设,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长储昌楼直陈心曲,“乡村学校办学必须有自知之明,‘明’在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立。”在他看来,每一方教育的绿色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理念引领;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必然有文化特色内核;每一名教师的专业自信,都源自文化信念支撑。

  昆曲为师生塑美

  “在申报项目之初,我们就有一个明确认识,‘昆曲文化课程’是文化素养类校本课程,更是综合实践课程。”储昌楼说。因此,千灯中心小学和炎武小学将课程开发的着力点聚焦于昆曲文化,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在参与、感受中提升艺术素质,在对昆曲文化内涵的理解中培养文化自觉。

  2013年10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启动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通过“以一帮一、以强带弱”的方式,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500个学校特色文化项目。“昆曲文化课程特色项目”于2015年入选。

  千小的小昆班声名远播,成立12年来曾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目前已有16人次在中国少儿戏曲大赛中夺得小梅花金奖,各类演出超过350场。在镇政府和千小帮助下,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也成立了小昆班,先后改建3个专业训练室,购买器材,聘请苏州昆剧院、上海昆剧团艺术家担任指导教师。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与舞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千小辅导教师徐允同告诉记者,他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了以“手、眼、身、法、步”为主的演出课程体系。

  昆曲唱腔余韵悠扬,唱词又是方言。千小外来学生超过50%,炎小外来学生更达98%,学习起来难度很大。怎么办?两校教师利用拼音这一工具,整理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歌唱方法,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收集整理昆谣诵读,分年级段教学;提炼昆曲表演动作,编制简单易学的昆操让全校学生练习;绘制昆曲脸谱,让孩子们在富有装饰趣味的脸谱画中体味构图、色彩、线条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化浸润、课程滋养,孩子们创意无限、其乐无穷。

  “昆曲文化课程让师生都进一步获得了昆曲艺术知识,激发出对昆曲的热情。同时,让所有学生有所知,更让有天赋的学生有所长。”炎武小学校长蒋学强说。该校五年级男生池同祝来自安徽金寨,没有文艺“底子”的他偏偏爱上了昆曲。经过悉心指导,小家伙的表演水平突飞猛进,摘得第19届中国少儿戏曲大赛金奖。从最初喜欢昆曲的外在美,到发现昆曲带给他自信、快乐,池祝同的改变让父母都觉得“眼前一亮”。

  除了池同祝,该校学生王冲、苏涵获“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金奖,张子静、杨艺获小梅花金奖,小昆班参与社会演出近10场,深受社会群众喜爱和好评。“这在一年多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啊!”蒋学强说。

  从“昆曲感知”再到“文化课程”

  3月29日上午,千小教师郭立波给三年级孩子上了一堂“顾炎武和《精卫》”的国学课,他带着孩子们着汉服、行礼仪、吟诗文,教材正是他参与编撰的《顾炎武家风家训》。痴迷国学的他来到千小后,更是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风范充满敬意。在名师引领下,入职刚两年的郭立波参与编制这一校本教材,这也是千小课程建设的诸多成果之一。

  “‘昆曲’是我们的名片,仅仅是简单地感知昆曲还不够,要把它做成课程,并以此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力。”储昌楼和蒋学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课程”上,他们认为“课程是延续学校文化最好的载体”。以“课程育人”为契机,以昆曲文化课程为校园文化建设突破口,千小与炎小在其他课程的合作紧密、持续而深入——从校园篮球到校园足球,从艺术课程到文化课程,两校联手演绎课程的精彩。

  对学校过往积累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做理性审视,对其课程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做科学分析,是储昌楼到任千小3年来一直在做的事。他告诉记者,除了昆曲文化课程之外,另外还有6大课程育人工程,分别是书香课程、每月一事课程、艺体课程、节日课程、聆听课程和共育课程。“我们通过构建师生共读共写生活常态,有机融合公民基本道德养成与主题课程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展示平台,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等方式,将学校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教与学各个领域。”

  千小在前,炎小紧随。“通过课程建设,炎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稳步提高,《炎武好习惯》《学生礼仪》《炎武馨香》等一批课程相继问世。学校的昆山市级骨干教师由25%提高到38%,办学声誉也有了明显提升。”蒋学强高兴地说。

  和而不同的共建路径

  “在成为项目学校之前,我们和炎小已经有了事实上的‘婚姻关系’。”储昌楼幽默地说。早在2014年9月,在昆山市教育局和千灯镇政府支持下,千小和炎小组建“好学校”共同体。记者采访当天,恰逢镇领导来校调研千灯镇“教育高地”建设工作。镇长高苡平对两所学校提出,“除了规定动作,还要高质量完成自选动作”。

  “自选动作”之一,就是通过文化“联姻”、以昆曲为抓手实现共建。蒋学强告诉记者,共建主要包含昆曲文化课程、好文化立校建设、好课程育人建设、好教师发展建设和好学校教室建设等项目。从“共读一本书”“共研一节课”,再到每月一次“同课异构”,部分教师轮岗,两校结对之手越握越紧。

  共建让两校“抱团”,而其中的文化因子成为牢不可破的黏合剂,让双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漫步两所学校,记者发现,它们的文化气质不只是昆曲的百转千回、绕指温柔,还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刚健雄强和经世致用。千灯两位顾姓大师——顾炎武与顾坚,数百年后在这两所乡村学校实现了“学术与艺术”的融合交汇。

  “作为以顾炎武先生名字命名的乡村学校,我们努力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中‘责任’的价值内涵。”蒋学强认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实现文化渗透、文化传承,播撒审美种子,修复文化基因。因此,学校应该以审美教育照亮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今,炎小有“责”有“雅”、刚柔相济的办学特色已初具雏形。

  一方文化育代代学子

  千小校园悬挂着数量众多、造型各异的灯,每一盏都闪烁着孩子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好奇的人们忍不住追问:“到底有多少盏灯?”“一盏灯,一个孩子。”每每说起这句话,储昌楼都洋溢着骄傲。从学校到学生,从教师到家长,校园里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文化的滋养中。

  在千小教学楼走廊和楼梯墙壁上,记者看到一页页图文并茂的“老课本”,叶圣陶的文笔和丰子恺的插图充满童趣,意境幽远,给人带来历史纵深感。“我们试图让孩子们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也接受漫画艺术濡染。”储昌楼说,将老教材复刻呈现在校园,是重温,是致敬,更是回归。

  亮晶晶班、爱心树班……每个班都是一本书名,在这方以文化立校的土地上,班级也变得充满生命力。这些蕴含情感体验和地域特征的元素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场”,让学生们在体验中理解、接受并认同了学校文化。

  “我的国学梦想第一次得以实践”“将来读初中不能再学昆曲了,我会很难过的”“我很幸运可以来到千灯”……来自山东的国学教师郭立波、来自安徽的音乐教师张秘、昆山本地的竹笛教师沈旷怡、六年级“学霸+昆曲小咖”李雨婷,采访中,许多个声音都传递着他们对学校的认同与自豪、对乡土的虔诚和皈依。

  乡村教育同时担负着改善民风的作用,储昌楼和蒋学强对此有着深深自觉。“我们有丰富的家校共育课程,像亲子共读平台、新父母讲坛、家校直通车等。”通过这些方式,家长们“有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决心”——储昌楼转述家长来信中让他印象深刻的这句话。这片乡土上“刮”起的“善于家教、关爱学校、亲子成长”的好家风,让学校的乡土情怀深入到每个家庭。

  从“千灯映照”到星光灿烂,历史文化在这里生辉,乡土文化在这里传承,师生们获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特色文化建设绝非朝夕之功,在这条路上,我们战战兢兢,并兢兢业业。”储昌楼说。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