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玉娇 本报见习记者 许妍
站在模拟控制台上指挥交通,在楼道感受火灾发生时的真实情景,坐在模拟公交车上学习如何遵守公共秩序……走进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馆,人们便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吸引。无论是常规交通标志的识别、安全知识的综合问答,还是拨打应急求救电话的方法,在这里,看似枯燥的安全知识总是能够生动灵活地展现出来,给孩子们带来最直观的体验。“我们从2014年起开始筹建该场馆,经过两年的努力,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如今终于完工。”提起安全教育馆的建设,场馆负责人王徐显得有些兴奋,“11月初,这里将正式启用,面向区内全体学生开放。”
安全教育馆的建成,为学生全面接受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同时它也是南京化工园区近年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区社会事业局局长葛飞翔说,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关键要把握三个方面:“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安全教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让每所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安校园’,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硬件到位,建立现代化立体防控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是化工园区内一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在校学生1700余人。如何让孩子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全,始终是学校管理人员及教职员工们最为关心的事。走进该校食堂,记者看到,为了保证学生用餐安全,食堂的二次更衣间、备餐间、蔬菜间、荤菜间、农药检测设备、食品留样设备等一应俱全,干净整洁的学生用餐环境、严谨流畅的食品制作环节,使其获得了“南京市A级示范食堂”的称号。
该校总务主任尹金海告诉记者,除了在食堂建设下功夫,学校将安全工作的更多精力放在了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先后于2007年、2011年投入近110万元安装了145个摄像头,实现了真正的校园监控“无死角”。“下一步,我们将借助化工园区技防设施改造工程,至2017年年底,实现数字监控系统的全面升级换代。”
“目前,全区14所中小学的食堂全部为自办食堂,均达到了B级以上食堂标准。除扬子中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食堂也被评为了‘南京市食堂提升工程示范食堂’。”采访中,化工园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周桂松告诉记者,“同时,各学校结合数字化校园改造,建设全面联网的视频监控和应急报警平台。区里的基建、技装部门在进行校舍建设、改造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技防设施的升级改造,努力建好现代化的立体防控体系。”
完善制度,从“管人人”到“人人管”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化工园区社会事业局文体安全科科长石毅较为忙碌的一段时间。全区39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他和同事们一所一所地跑,通过实地察看、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对各个单位进行考核打分。在石毅的办公桌上,记者见到了一叠厚厚的“学校安全工作考评综合表”,表格设有“组织领导”“基础建设”“管理水平”“安全法治教育”“工作成效”等7大类目,每一类又分为若干条目。石毅他们逐项对照,将每所学校及幼儿园的相关工作记录在案,并指出其不足之处。而这项工作,化工园区已经实施了6年。
社会事业局的工作人员习惯性地将这项制度称为“三考制”,即对区内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周查、月报和季考。学校在每周进行安全检查的基础上,每月按照《化工园区学校安全工作考评操作细则》开展自评考核,提交社会事业局文体安全科备案。每个季度末,由社会事业局组织相关人员,对照学校自评表进行实地检查,并得出季度考核分值。每年末,以季度考核分数为基础,同时计入公安、卫生等部门对学校卫生安全、维稳、校园治安等各项工作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学校相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奖惩。“在季度考核中,除了进行常规检查,还会结合当季特点及安全形势,有所侧重。比如二季度检查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四季度检查消防、应急演练等。”石毅说。
“三考制”是化工园区社会事业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趋于成熟,并被南京其他地区借鉴。除此之外,该区还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落实与完善,促进了学校安全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如社会事业局与所辖学校签订“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保安培训及食堂管理员培训,提升安全管理干部、保安人员及食堂管理员的素质等等。
“以前,我们总是强调‘由专门人员负责区内各学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而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大家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每个人都是校园安全管理的责任人,都肩负着保证学生安全的责任。这种由‘管人人’向‘人人管’的转变,是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周桂松说。
注重实效,实现安全教育特色化与个性化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天天故事汇》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上一期咱们说的是‘电动车安全的事’,今天和大家说说‘课间活动安全的事’……”在南京市长城小学,每天上演的《天天故事汇》成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方式。只要身边发生了与校园安全有关的事情,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跟大家说一说、聊一聊。
《天天故事汇》前身是一周一期的《老闻说事》,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都对其进行过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闻说事》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该校随即又推出了“升级版”——《天天故事汇》,使其成为了一个更为丰富、广阔的安全教育平台。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如果说小学的安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课程来引导,那么在幼儿园,游戏的形式会让幼儿有更深刻的体验。前不久,大厂实验幼儿园就联合家长们共同设计了一场有趣的“骗局”。“我们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在小朋友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到不同班级,进行‘角色’扮演,看看能不能把小朋友们‘拐’出校园。结果,还真有不少孩子‘上当了’。”该园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园长夏凤芹说,“特别是对于穿着制服的家长,如警察、医生等,孩子们的防备心理较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安全教育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如今,在南京化工园区,各学校都有意识地将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做到计划、师资、教材、课时“四落实”;同时,每月组织消防、防震等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长城小学甚至将疏散演练和每天的大课间出操相结合,做到同路线、同要求、同速度。另外,各学校还结合自身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南化实验小学成立了少年交警队,邀请交警定期对孩子们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并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做交警的感觉;九龙小学给孩子们分发‘安全小红帽’,组织孩子们自行对校园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石毅说,“总之,每一所所学校都在努力。”
“平安校园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项长期的、不可有半点懈怠的工作。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全面完善区级视频监控平台,用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展馆;另一方面,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丰富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现安全教育的特色化、课程化。”对于未来,葛飞翔这样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