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 正文

“产业教授”:江苏研究生教育新“名片”

作者:缪志聪 王频 发布时间:2016-11-3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缪志聪 见习记者 王频

  2015年9月,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苏巍被聘为第三期东南大学产业教授(兼职)。受聘一年来,他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5篇,开设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单届选课人数达80人以上。他与学校联合开展技术研究,成功建立600V单片全集成浮栅工艺平台,研发了多款600V单片全集成浮栅驱动芯片,与学校联合申报并获批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成果斐然。

  自我省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选聘产业教授工作以来,一大批像苏巍这样的科技企业家,成为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双方优势结合,既疏通了企业人才和创新资源进入高校的新通道,又打通了高校人才和创新资源反向进入企业的新路径。工作开展6年来,全省已经连续选聘3批共766名企业家到高校任职,为推进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1月25日,江苏省产业教授(兼职)选聘推进会在南京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指出,近年来全省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不断规范,校企合作成果丰硕,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影响。

  体制机制创新:政府高校“放管服”

  产业教授是研究生培养和科研项目合作的宝贵资源。怎样选聘到专业影响力大、对学校人才培养参与度高的产业教授?怎样切实有效地发挥产业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这些是江苏产业教授选聘中的重要问题和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体制机制创新。

  根据相关规定,产业教授选聘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五个部门联合组织实施。近年来,江苏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府、高校、产业教授的权责利,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其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评选标准,开展遴选认定和绩效考核,对列入“双创”计划的产业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予以每人每年15万元经费支持,凡聘任期满考核不合格者,不再列入选聘计划;高校主要负责制定管理办法,搭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平台;产业教授主要负责联合指导研究生,参与高校科研项目。在各个高校,当企业人员获得省产业教授资格以后,学校都会与产业教授签订正式“聘任合同”, 并制定产业教授管理办法,对产业教授的选聘、职责、管理和考核等做出明确规定,使产业教授清晰自己的责权,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工作。

  以江苏大学为例,该校自2010年以来共选聘产业教授54人,学校一方面严格考核,另一方面主动出击,每年均提前两个月左右要求各博士点学科主动邀请一批在企业中已有较高学术造诣或技术专长的人员申报学校产业教授。“我们按照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基地建设等目标,对产业教授开展年终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奖优罚懒,对于不能履职的产业教授坚决亮黄牌,直至解聘。”江苏大学副校长施卫东告诉记者。

  科技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成果丰”

  无锡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雷,是著名的科技型企业家,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7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他2011年获批江苏省首批产业教授后,推动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双方目前共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物流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并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建站后,双方联合申请发明专利20件,授权5件,联合署名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201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在杨雷的带动下,产学研合作从点到面不断拓展延伸,2015年该站获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

  在前三批选聘的产业教授中,不少专家涉及化工、信息、文化、金融、医药、农林等多个行业领域,基本涵盖了江苏高校的学科领域,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了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双向参与的区域人才和技术创新体系新机制,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创新资源的深度对接,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研究生培养新体系,有利于打造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力量的系统创新链。”洪流在推进会上说。

  通过产业教授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越发紧密。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与产业教授(或所在企业)合作申报和立项的各类研究课题9项,合作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不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对推动校企科研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教授是兼职工作,要发挥好产业教授的积极性,就必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考虑产业教授所在企业的需求。”该校副校长张金池告诉记者,学校曾组织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和研究生深入企业考察,以企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与产业教授合作开展研究,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科研实践平台。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5年中国药科大学选聘的6名产业教授到岗后,已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6个平台,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总经费过亿元;江苏大学与产业教授俞志君所在的企业合作,双方共建“江苏省船舶与舰艇用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成果已用于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苏州维艾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董事长周介民合作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江苏省优秀新产品1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项,申请国家专利100多项。

  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共育“质量高”

  11月18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宫杯”研究生创新实验竞赛现场, 54支参赛队伍“大显身手”,其中部分作品不仅技术领先国内,还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受到了不少企业的关注。近年来,该校建立了企业课程制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和各领域方案中,独立设置企业课程指定修读学分,由产业教授授课,目前已开设29门企业课程。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出台政策,实行研究生指导“双导师制”, 产业教授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产业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开设应用性讲座和课程,参与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活动,并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调研机会等。

  河海大学在实践中,鼓励产业教授加强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引进来”的同时,该校还积极实行“走出去”的做法,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产业教授所在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通过双方联合培养,大幅度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得到明显提升,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我们先后有8名研究生获得了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孟新表示。

  经过6年的持续推进,江苏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不仅受到了省内高校的一致认可,而且在全国形成了品牌和影响。在今年3月31日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对江苏产业教授选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江苏产业教授选聘工作有创新、有效果,符合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是江苏研究生教育的一张名片。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