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本领 陈宁 本报通讯员 滕秀平
“强教必先强师,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的保障。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层次教师队伍。”句容市教育局局长高宏斌说,“只有教师发展,才能实现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为此,在近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实施人才领雁工程、农村助力工程等措施,努力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的潜能。”如今,这一理念正在句容市转化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
抓住名特优,青年教师上升有“指引”
今年10月举行的“张金保名师工作室”第六次集中学习活动中,工作室导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张金保作了题为《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的专题报告,吸引了句容市几十位青年教师前去学习。“工作室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展示活动、课题培训、外出观摩学习、主题研讨交流,每一次活动都让我历经一次洗礼,每一次活动都给了我新的思想、新的启发,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黄梅中学青年教师孔凡忠在学习小结中写道。
“名特优”,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是改良当地教育生态的“种子”。2015年,句容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大幅度提高对拔尖人才的奖励力度,每年专设教师人才津贴230万元左右,最高级别的教师津贴达到每人每年6万元。同时,《办法》还明确了教师工作室科研经费奖补标准,镇江市级名师和句容市级教师工作室奖补标准分别为每室每年5万元和3万元。
“通过这些政策,我们建构了以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特级后备、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句容市学科带头人等领衔的省市县校四级人才梯队,各级教师拔尖人才年增幅在镇江名列前茅。”高宏斌告诉记者,目前句容已经拥有包括省特级教师12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在内的一支拔尖教师队伍,“我们目前的重点就是用‘培育转化’理念发挥这些‘名特优’的引领作用。”
有了队伍,还要有平台。2015年,句容市建立运行了14个名师工作室,覆盖中小学、职教、幼儿园各个学段主要学科,吸引4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竞相参加。这些名师工作室以学科为纽带,将“名特优”教师的“个人影响力”转为“区域文化资源”,将专家的 “生动智慧”转化成引领实践的 “活学问”,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领头雁”,而这些“领头雁”正是推动区域教育变革的一粒粒“种子”。
10月26日,句容市“倪芳华教师工作室”举行了一次专业技能竞赛暨展示活动。围绕着数学学科的指定内容,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们进行了解读单元教材比赛、说课比赛,还有微课展示。“我们现在活动的形式多样,有菜单式、研讨式、体验式、反思式等等。”工作室导师、省特级教师倪芳华说,目的就在于激发更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促使青年教师将“速度与激情”转为“智慧与力量”。
做好助学兴教,农村教师从教有“支撑”
句容市宝华镇离南京较近,许多教师家都安在南京。为了让他们安心从教,当地镇政府专门拨出资金给予交通、生活等每年1000元的补助,满10年教龄的补助1500元,教师完成学历进修的费用则全部报销。
今年该镇又投入了100万元作为助教资金,并根据情况逐年递增。“镇里设立的助教基金虽然用在每位教师身上数额不大,但这是对基层教师的激励和鼓舞,有了这份尊重,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将有质的提升。”宝华中学校长江卫巧高兴地说,句容地域特征明显,教师们过去只愿到交通便利且离县城近的乡镇工作,即使去了偏远乡镇,也难扎根,总是盘算着怎样调动,“我相信,用好用足助教基金后,偏远农村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能被调动起来!”
不仅是宝华镇。今年,句容市许多镇政府、街道都把“民办实事1号工程”定位为助学强师兴教。地处茅山老区的天王镇,压缩其他行政开支,专门拿出30万助学基金。下蜀镇投入2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鼓励各校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并给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1000至10000元的津贴补助。“我们学校招聘了一些外来教师,镇政府还专门租用套房让他们住宿,每年还给予一些生活补贴,现在有好几位教师在这里安家落户。”下蜀中心小学校长汤爱军说。
助学兴教也大大提振了教师职业精神,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今年4月,句容市又启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着力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养,从软件上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句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里组建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中学文科综合(政史地)、中学理科综合(理化生)等6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今年10月全面运行,送培到镇,送教到校,覆盖所有农村学校。
“生活、工作有保障,成长更有动力。”郭庄中学教师阮祥军告诉记者,自从成为市初中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后,他每次对集中学习活动都满怀期待,“主题研讨活动让我获益匪浅,我的进取精神被激活了。”
推行片区合作,城乡教师交流有“政策”
好教师有了,关键还得合理、有效地流动,才能有活力。为了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真正让教师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句容市教育局经过大范围摸底调查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学校尤其是部分农村学校,虽然硬件建设很不错了,但是师资力量上不去,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教师长效流动机制,可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是铺垫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石。”高宏斌介绍说,近年来,句容市创新思路,改革破题,实行义务教育“片区合作”管理模式,把义务教育阶段44所学校划分为9个片区合作共同体,并以片区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学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
在实施考核奖励、评优评先时,句容市优先考虑承担流动任务且在流动工作中表现突出、业绩显著的教师。城区下乡支教的教师除了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外,考核优秀的奖励3000元,考核合格的奖励2000元。同时,农村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的教师正常享受“乡镇工作补贴”。
有了机制和经费保障,在往年小范围校长、教师流动的基础上,句容市教育局统筹片区教师资源,指导片区龙头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薄弱学校有计划地选派干部、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2016年暑期市级层面安排了55名教师、干部参与互派,涉及所有义务教育学校。
根据学科特点,校际间互派教师成为了常态。跨校结对、优势互补,使得各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今年秋学期,句容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严兵来到下蜀中心小学任副校长。“有他坐镇,我们对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有了信心。”汤爱军说。
如今,在句容教育的各个层面都融入了新人员、新思想、新文化,从内涵上破解了城乡教育的二元分割。各校还通过互派行政人员、教师挂职锻炼,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句容市崇明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王舒来到行香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后,忙得“不亦乐乎”,他为青年教师创设了很多与城区骨干教师进行业务交流的机会,还把省特级教师曹慧请到学校深入课堂听课,作专题报告,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梯”,让教师不出校门也能取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