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红色引擎铸党魂 一校一品竞芳华

作者:潘玉娇 发布时间:2020-07-0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日前,省委教育工委发布通知,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斯霞·行大爱——党员教师身份重塑行动”在内的100个党建文化项目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在全省引发热烈反响。

  我省于2017年7月启动全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工作,2018年6月公布首批入选项目名单。在全省中小学校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大背景下,“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为推进和提升江苏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质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评选,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的中小学校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希望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和受表彰的学校党组织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工作成果,积极推广运用,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也希望各地各校积极借鉴这些入选学校的经验做法,不断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党员领跑,带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通过网络开展问卷调查,以此了解并梳理学生、家长及教师对于新时代党员教师的期望。问卷显示,人们更期待党员教师“心怀爱心、精于日常、醉心教育、深耕课堂”。

  “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南师附小的兴校之本、立校之魂。如何让党员教师在新时代对这一思想做出新的诠释,学校党支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学斯霞·行大爱——党员教师身份重塑行动’。”南师附小党支部书记赵敏告诉记者,基于调研结果,党支部从师德品行和教育能力两方面入手,搭建师德建设网络平台,教师对照平台上各个板块中的师德标准,搜集并上传符合要求的案例,目前已达4000余条。“数据的共通共享,让更多教师寻找到了身边的优秀典型,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斯霞式人民教师。”

  做新时代的红色“领跑者”,不仅体现在党员形象的塑造上,更体现在日常教学的各方面。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党委将红色“领跑者”的内涵阐释为“思想辐射,道德领跑;专业辐射,学识领跑;才智辐射,能力领跑”,鼓励每一位党员教师都以“领跑者”标准要求自己,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在全校形成党团建设辐射链,助推青年教师及学生道德、学识、能力等全面提升。

  “我校党委共有4个支部、153名党员,111名在职党员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江阴高中党委书记郁洪千说,党员教师不仅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而且在年级组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挑大梁、做表率。同时,校党委还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和组建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提升党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我校党员队伍中名特优教师占比较高,50%的党员教师都获过政府表彰及各类荣誉,他们不断锤炼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郁洪千说。

  讲求实效,研磨课程增强学习效果

  走进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一条长1560米的党建文化之路让人印象深刻。路的两旁以诗文、绘画、碑刻、雕塑等形式,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进的革命历史。这条“丹心路”与校园内的党建馆、校史馆、党员活动室等建筑相得益彰,于无声处彰显红色育人功能。

  “丹心路”是侯集高中党建文化品牌的物化呈现,“三百三进”则是该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三百”是学校编纂的《百首诗词述百年党史》《百封家书述百年党史》《百名英烈述百年党史》党建系列丛书的简称,分别收集整理了革命先驱们留下的诗词、家书、英雄事迹等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三进”指的是党的教育“进读本、进课堂、进头脑”,包括将“三百”党建系列丛书作为校本读本,将党史课列入基础年级课表,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师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促进爱党爱国入脑入心等。“学校党建文化品牌的设立必须注重内容、优选形式,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吴启龙说。

  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打造“‘四微’联动,激活指尖党建一泓清泉”党建文化品牌,在“微”字上下足功夫。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云清介绍,“四微”包括微党课、微服务、微典型和微党讯,从“微”入手,以小见大,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榜样和标杆,激发党员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以微党课为例,针对传统党课授课时间长、党员集中难现象,校党委鼓励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微党课”,每节党课时间不长,由支部书记、党委委员、中层党员干部轮流授课,内容包括党的理论、时事政治、业务学习、法律知识、师德师风等。如今,这种灵活、实用又轻松的党课受到该校党员教师的一致欢迎。

  “我们每年组织一次‘微党课’精品课件评选,然后通过校园网站、支部党员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发布,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王云清说,“微党课形式微,但效果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依托资源,传承“基因”打造红色文化

  今年2月,淮安市勺湖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康宇体验了一回当“网红”的滋味。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他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院士戴口罩接受采访时眼镜上起了雾,便尝试研究防眼镜起雾口罩。研究成功后,他将专利设计原稿无偿捐献给口罩生产厂家,为全民战“疫”作出了贡献。这件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勺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卞开广说,王康宇的优异表现与该校一直以“践行恩来精神,立德树人铸师魂”为党建文化载体做优做实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我们将周恩来精神的内容和要求落实到道德教育、行为养成等各类德育课程中,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奋读书。”

  近年来,该校坚持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题班会、“我与周爷爷比童年”“致心中的周总理”主题中队会、“献给祖国春天的缔造者”大队集会、“缅怀周爷爷,立志兴中华”十岁成长仪式等,德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该校还针对教师先后开设了“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践行周恩来精神,建好周总理家乡”等系列党课,系统全面地学习周总理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与勺湖小学相比,拥有千年府学、百年新学悠久历史的苏州中学,同样承载着历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从五四运动开始,该校先后涌现了沈炳魁、汪伯乐、秦邦宪等一大批革命先驱,他们心系天下、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迹,成为如今学校党建文化的力量源泉。

  走在古色古香的苏州中学校园里,处处可见校党委对党建工作的用心:校史馆内开辟红色校史展示专区,让每位参观者都能重温历史;希文楼设立苏中红色书架,党员教师能够自主研修苏中红史;校党委还着手编纂《苏中红史校本教材》,整体开发校本党史课程。

  “学习苏中红史,重在落实践行。”苏州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祖华告诉记者,学校以苏中红史文化为导向,实施了一系列党员行动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行’之先锋”工程,号召党员教师以革命英烈为榜样,开展“我是党员我示范”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体现先锋果敢的苏中红色精神。“这些年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深耕杏坛的先进党员,近5年有30多人次获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谱写大爱,携手群众共筑幸福生活

  6月27日,端午节假日的最后一天,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于广亮和教师尹晓璐冒着大雨驱车赶往该县洋马镇,为住在镇上的3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把3个孩子接到一处后,两位教师互相配合,在教授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护理方式。于广亮告诉记者,学校每周都会安排教师前往该县46名无法到校学习的孩子家中送教,风雨无阻,最远的一个孩子家离县城有60多公里。近6年来,教师们的行程超过10万公里,走遍了全县每一个乡镇,当地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

  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射阳特校多年来坚持送教上门的初衷,也是该校党支部开展“爱沐残童,一路向暖”党建文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德成告诉记者,“爱沐残童,一路向暖”项目共包含4个部分:“暖路”“暖星”“暖手”“暖冬”。其中,“暖路”即送教上门;“暖星”指的是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的“蓝色暖星行动”,学校教师在每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当天走上街头,向大家普及自闭症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暖手”是指“以手为媒”,在医院、银行、司法机关等场所推广手语,服务聋人;“暖冬”是对贫困生开展慰问活动,让党员教师与困难家庭结对,近几年来共有50名学生获得资助。

  在江苏省海安中学,校党委和社区的紧密联系生动诠释了该校“融入式双提升”党建文化品牌的重要内涵。在周边居民眼中,学校是亲民的文化高地,常常携手社区联合举办理论宣讲会、歌舞大赛、全民运动会、书香阅读、文化下乡、党建成果联展等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生活。每到寒暑假,学校会主动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功能室,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还可以报名参加由学校党员教师组织开展的免费冬令营和夏令营。此外,学校党委还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协助社区开展综合治理,建立治安联防治理网络,共建美好文明家园。文化互融、资源共享,不仅丰富了学校党建生活,也为社区的幸福安详添砖助力。

  “党建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常态工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苏春海说,“今后,省委教育工委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党建制度体系,更好地为全省师生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责任编辑:陈路

红色引擎铸党魂 一校一品竞芳华
——我省中小学校推进基层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掠影
发布时间:2020-07-0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潘玉娇

  日前,省委教育工委发布通知,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斯霞·行大爱——党员教师身份重塑行动”在内的100个党建文化项目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成果,在全省引发热烈反响。

  我省于2017年7月启动全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工作,2018年6月公布首批入选项目名单。在全省中小学校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大背景下,“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为推进和提升江苏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质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评选,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的中小学校党建文化品牌项目。”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希望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和受表彰的学校党组织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工作成果,积极推广运用,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也希望各地各校积极借鉴这些入选学校的经验做法,不断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党员领跑,带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通过网络开展问卷调查,以此了解并梳理学生、家长及教师对于新时代党员教师的期望。问卷显示,人们更期待党员教师“心怀爱心、精于日常、醉心教育、深耕课堂”。

  “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南师附小的兴校之本、立校之魂。如何让党员教师在新时代对这一思想做出新的诠释,学校党支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学斯霞·行大爱——党员教师身份重塑行动’。”南师附小党支部书记赵敏告诉记者,基于调研结果,党支部从师德品行和教育能力两方面入手,搭建师德建设网络平台,教师对照平台上各个板块中的师德标准,搜集并上传符合要求的案例,目前已达4000余条。“数据的共通共享,让更多教师寻找到了身边的优秀典型,从而不断自我完善,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斯霞式人民教师。”

  做新时代的红色“领跑者”,不仅体现在党员形象的塑造上,更体现在日常教学的各方面。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党委将红色“领跑者”的内涵阐释为“思想辐射,道德领跑;专业辐射,学识领跑;才智辐射,能力领跑”,鼓励每一位党员教师都以“领跑者”标准要求自己,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在全校形成党团建设辐射链,助推青年教师及学生道德、学识、能力等全面提升。

  “我校党委共有4个支部、153名党员,111名在职党员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江阴高中党委书记郁洪千说,党员教师不仅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而且在年级组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挑大梁、做表率。同时,校党委还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和组建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提升党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我校党员队伍中名特优教师占比较高,50%的党员教师都获过政府表彰及各类荣誉,他们不断锤炼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郁洪千说。

  讲求实效,研磨课程增强学习效果

  走进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一条长1560米的党建文化之路让人印象深刻。路的两旁以诗文、绘画、碑刻、雕塑等形式,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进的革命历史。这条“丹心路”与校园内的党建馆、校史馆、党员活动室等建筑相得益彰,于无声处彰显红色育人功能。

  “丹心路”是侯集高中党建文化品牌的物化呈现,“三百三进”则是该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三百”是学校编纂的《百首诗词述百年党史》《百封家书述百年党史》《百名英烈述百年党史》党建系列丛书的简称,分别收集整理了革命先驱们留下的诗词、家书、英雄事迹等素材,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三进”指的是党的教育“进读本、进课堂、进头脑”,包括将“三百”党建系列丛书作为校本读本,将党史课列入基础年级课表,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师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促进爱党爱国入脑入心等。“学校党建文化品牌的设立必须注重内容、优选形式,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吴启龙说。

  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打造“‘四微’联动,激活指尖党建一泓清泉”党建文化品牌,在“微”字上下足功夫。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云清介绍,“四微”包括微党课、微服务、微典型和微党讯,从“微”入手,以小见大,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榜样和标杆,激发党员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以微党课为例,针对传统党课授课时间长、党员集中难现象,校党委鼓励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微党课”,每节党课时间不长,由支部书记、党委委员、中层党员干部轮流授课,内容包括党的理论、时事政治、业务学习、法律知识、师德师风等。如今,这种灵活、实用又轻松的党课受到该校党员教师的一致欢迎。

  “我们每年组织一次‘微党课’精品课件评选,然后通过校园网站、支部党员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发布,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王云清说,“微党课形式微,但效果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依托资源,传承“基因”打造红色文化

  今年2月,淮安市勺湖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康宇体验了一回当“网红”的滋味。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他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院士戴口罩接受采访时眼镜上起了雾,便尝试研究防眼镜起雾口罩。研究成功后,他将专利设计原稿无偿捐献给口罩生产厂家,为全民战“疫”作出了贡献。这件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勺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卞开广说,王康宇的优异表现与该校一直以“践行恩来精神,立德树人铸师魂”为党建文化载体做优做实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我们将周恩来精神的内容和要求落实到道德教育、行为养成等各类德育课程中,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奋读书。”

  近年来,该校坚持开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题班会、“我与周爷爷比童年”“致心中的周总理”主题中队会、“献给祖国春天的缔造者”大队集会、“缅怀周爷爷,立志兴中华”十岁成长仪式等,德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该校还针对教师先后开设了“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践行周恩来精神,建好周总理家乡”等系列党课,系统全面地学习周总理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与勺湖小学相比,拥有千年府学、百年新学悠久历史的苏州中学,同样承载着历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从五四运动开始,该校先后涌现了沈炳魁、汪伯乐、秦邦宪等一大批革命先驱,他们心系天下、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迹,成为如今学校党建文化的力量源泉。

  走在古色古香的苏州中学校园里,处处可见校党委对党建工作的用心:校史馆内开辟红色校史展示专区,让每位参观者都能重温历史;希文楼设立苏中红色书架,党员教师能够自主研修苏中红史;校党委还着手编纂《苏中红史校本教材》,整体开发校本党史课程。

  “学习苏中红史,重在落实践行。”苏州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祖华告诉记者,学校以苏中红史文化为导向,实施了一系列党员行动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行’之先锋”工程,号召党员教师以革命英烈为榜样,开展“我是党员我示范”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体现先锋果敢的苏中红色精神。“这些年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深耕杏坛的先进党员,近5年有30多人次获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谱写大爱,携手群众共筑幸福生活

  6月27日,端午节假日的最后一天,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于广亮和教师尹晓璐冒着大雨驱车赶往该县洋马镇,为住在镇上的3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把3个孩子接到一处后,两位教师互相配合,在教授孩子知识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护理方式。于广亮告诉记者,学校每周都会安排教师前往该县46名无法到校学习的孩子家中送教,风雨无阻,最远的一个孩子家离县城有60多公里。近6年来,教师们的行程超过10万公里,走遍了全县每一个乡镇,当地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

  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射阳特校多年来坚持送教上门的初衷,也是该校党支部开展“爱沐残童,一路向暖”党建文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德成告诉记者,“爱沐残童,一路向暖”项目共包含4个部分:“暖路”“暖星”“暖手”“暖冬”。其中,“暖路”即送教上门;“暖星”指的是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的“蓝色暖星行动”,学校教师在每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当天走上街头,向大家普及自闭症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暖手”是指“以手为媒”,在医院、银行、司法机关等场所推广手语,服务聋人;“暖冬”是对贫困生开展慰问活动,让党员教师与困难家庭结对,近几年来共有50名学生获得资助。

  在江苏省海安中学,校党委和社区的紧密联系生动诠释了该校“融入式双提升”党建文化品牌的重要内涵。在周边居民眼中,学校是亲民的文化高地,常常携手社区联合举办理论宣讲会、歌舞大赛、全民运动会、书香阅读、文化下乡、党建成果联展等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生活。每到寒暑假,学校会主动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功能室,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还可以报名参加由学校党员教师组织开展的免费冬令营和夏令营。此外,学校党委还与社区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协助社区开展综合治理,建立治安联防治理网络,共建美好文明家园。文化互融、资源共享,不仅丰富了学校党建生活,也为社区的幸福安详添砖助力。

  “党建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常态工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苏春海说,“今后,省委教育工委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党建制度体系,更好地为全省师生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