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头条新闻

全面加强体美教育如何“落地”?

作者:万 娟 发布时间:2020-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日,两办印发文件,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记者日前就体美教育的课程教学、条件保障、评价考核等内容采访我省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听取各地各校的经验、意见和建议——

全面加强体美教育如何“落地”?

  ■见习记者 万娟

  “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分别从教学改革、办学条件、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改革举措。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深化教学改革

  据相关人士介绍,两份文件对学校体育和美育加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美教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意见》特别对各地严格落实学校体育、美育课程提出刚性要求,即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意见》提出上好体育、美术课,强调其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学校体育和美育的价值。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张鲤鲤说。

  在改进教育教学方面,《意见》提出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记者采访了解到,我省多地多校围绕这个核心环节开展探索并取得成效,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美教育发展新局面。

  淮阴工学院历来重视体育教育教学,成立了轮滑、篮球、田径、健美操等体育社团。学校还邀请奥运冠军到校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自觉强化体育训练。苏州工业园区将体育、美育作为教育特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初步实现了100%中小学校课程图谱落地实施,建成46家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各校成立了足球联盟、合唱联盟、舞蹈联盟、器乐联盟、国画联盟、书法联盟等8个区域性艺术体育特色组织,结合每年120余场常规赛事,形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全方位立体化体育美育教育工作体系。

  如何让体美课程“生根”,是学校开展体美教育一大难题。无锡市通过充分挖掘美育资源,打造本土化美育课程,构建了普惠式美育平台。比如,在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宜兴,丁山小学聚焦基于陶文化的课程建设,成立“陶娃紫砂研究院”,开发《陶娃学紫砂》校本课程,打造“陶娃艺术中心”,推动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见》的出台,推动了我们重新认识、审视、思考和践行美育的育人功能和特殊育人价值。”无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美育应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

  优化条件保障,补齐师资场地短板

  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是学校开展体美教育的重要办学条件,体育美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师资支持和硬件支撑。《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保证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经费投入”。

  以扬中市为例,近年来,该市持续加大学校体美教育投入,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新坝中心小学副校长王燕告诉记者,该校投入500余万元改造艺术楼,建成拥有楹联室、风筝制作室、柳编室、篆刻室以及二胡室、舞蹈房、古筝室、版画室、书法室等各类专业教室的艺术教育基地。

  针对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大中小学体育、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美育教师,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服务。

  常州市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依托全民健身中心,周边各学校与中心主动合作开展游泳普及教育,由各场馆单位提供场地,配备专业教学培训师资,配套专用校车接送学生,无偿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

  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充分发掘教师的艺术特长并对此提出明确要求,目前,该校超过一半的教师可以同时开展书法教学。学校还向外拓展教学资源,寻访本地民乐制作人、柳编匠人、泥塑匠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邀请其定期来校授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由地方非遗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而且让民间非遗技艺后继有人,这种一举两得的办学模式获得省内许多学校的青睐。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改扩建800多平方米的蓝印花布活动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曹晓峰等到校授课。“很多蓝印花布的手艺人都很愿意到学校来,看到这么多孩子学习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他们十分欣慰。”校长严蓉说。

  完善评价体系,体育美育更“过硬”

  针对体育美育评价不“过硬”的问题,《意见》提出,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在学生评价方面,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记者了解到,我省已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考增加艺术素质测评的评价制度,将初中学生的艺术素养列入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出台艺术素质考核办法,自2020年起,全省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

  南京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秦雯说,目前,南京市体育中考总分为4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从今年起,该市将启动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即“艺术中考”,涉及初中5个学期的艺术课程表现,学生还须在初三下学期参加艺术考试,合格才能填报指标生志愿和第一批次录取学校。

  “从实施效果看,体育纳入中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南京市高中体育学科带头人沈锋介绍说,今年高校“强基计划”设有体育项目,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体育水平测试,用考试“杠杆”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体育锻炼成为大势所趋。他同时也表示,考试不是最终目的,《意见》提出的增加过程性评价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将体育和美育纳入中考并提高分值,是否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苏州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将体育素养指标体系纳入学生体育评价是可行的改革路径。体育素养包含学生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和成效等,可以通过设立综合维度进而科学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我们将全面梳理现有教育资源,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美育评价体系。”苏州市副市长曹后灵介绍说,该市正在探索建设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评价平台,构建艺术学科“过程性+终结性”评价体系,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艺术素质测评模式。

责任编辑:陈路

全面加强体美教育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2020-10-2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日,两办印发文件,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记者日前就体美教育的课程教学、条件保障、评价考核等内容采访我省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听取各地各校的经验、意见和建议——

全面加强体美教育如何“落地”?

  ■见习记者 万娟

  “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分别从教学改革、办学条件、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改革举措。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深化教学改革

  据相关人士介绍,两份文件对学校体育和美育加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美教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意见》特别对各地严格落实学校体育、美育课程提出刚性要求,即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公共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意见》提出上好体育、美术课,强调其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学校体育和美育的价值。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张鲤鲤说。

  在改进教育教学方面,《意见》提出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展)”。记者采访了解到,我省多地多校围绕这个核心环节开展探索并取得成效,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美教育发展新局面。

  淮阴工学院历来重视体育教育教学,成立了轮滑、篮球、田径、健美操等体育社团。学校还邀请奥运冠军到校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自觉强化体育训练。苏州工业园区将体育、美育作为教育特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初步实现了100%中小学校课程图谱落地实施,建成46家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各校成立了足球联盟、合唱联盟、舞蹈联盟、器乐联盟、国画联盟、书法联盟等8个区域性艺术体育特色组织,结合每年120余场常规赛事,形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全方位立体化体育美育教育工作体系。

  如何让体美课程“生根”,是学校开展体美教育一大难题。无锡市通过充分挖掘美育资源,打造本土化美育课程,构建了普惠式美育平台。比如,在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宜兴,丁山小学聚焦基于陶文化的课程建设,成立“陶娃紫砂研究院”,开发《陶娃学紫砂》校本课程,打造“陶娃艺术中心”,推动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见》的出台,推动了我们重新认识、审视、思考和践行美育的育人功能和特殊育人价值。”无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美育应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

  优化条件保障,补齐师资场地短板

  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是学校开展体美教育的重要办学条件,体育美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师资支持和硬件支撑。《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地方政府要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保证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经费投入”。

  以扬中市为例,近年来,该市持续加大学校体美教育投入,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新坝中心小学副校长王燕告诉记者,该校投入500余万元改造艺术楼,建成拥有楹联室、风筝制作室、柳编室、篆刻室以及二胡室、舞蹈房、古筝室、版画室、书法室等各类专业教室的艺术教育基地。

  针对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大中小学体育、美育教师补充力度,未配齐的地区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美育教师,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服务。

  常州市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依托全民健身中心,周边各学校与中心主动合作开展游泳普及教育,由各场馆单位提供场地,配备专业教学培训师资,配套专用校车接送学生,无偿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

  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充分发掘教师的艺术特长并对此提出明确要求,目前,该校超过一半的教师可以同时开展书法教学。学校还向外拓展教学资源,寻访本地民乐制作人、柳编匠人、泥塑匠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邀请其定期来校授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由地方非遗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而且让民间非遗技艺后继有人,这种一举两得的办学模式获得省内许多学校的青睐。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改扩建800多平方米的蓝印花布活动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曹晓峰等到校授课。“很多蓝印花布的手艺人都很愿意到学校来,看到这么多孩子学习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他们十分欣慰。”校长严蓉说。

  完善评价体系,体育美育更“过硬”

  针对体育美育评价不“过硬”的问题,《意见》提出,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在学生评价方面,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记者了解到,我省已将体育、美育纳入中考,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考增加艺术素质测评的评价制度,将初中学生的艺术素养列入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出台艺术素质考核办法,自2020年起,全省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

  南京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秦雯说,目前,南京市体育中考总分为4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从今年起,该市将启动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即“艺术中考”,涉及初中5个学期的艺术课程表现,学生还须在初三下学期参加艺术考试,合格才能填报指标生志愿和第一批次录取学校。

  “从实施效果看,体育纳入中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南京市高中体育学科带头人沈锋介绍说,今年高校“强基计划”设有体育项目,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体育水平测试,用考试“杠杆”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体育锻炼成为大势所趋。他同时也表示,考试不是最终目的,《意见》提出的增加过程性评价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将体育和美育纳入中考并提高分值,是否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苏州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将体育素养指标体系纳入学生体育评价是可行的改革路径。体育素养包含学生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和成效等,可以通过设立综合维度进而科学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我们将全面梳理现有教育资源,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美育评价体系。”苏州市副市长曹后灵介绍说,该市正在探索建设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评价平台,构建艺术学科“过程性+终结性”评价体系,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艺术素质测评模式。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