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夏天,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以“黑马之姿”闯入大众视野,掀起一股足球热潮。在“苏超”13支代表队、516名运动员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158名,占比31%。同时,各代表队还有一大批从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中走出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他们都是校园里的足球力量。从本期起,本报推出系列特别报道“‘苏超’中的校园力量”,深入球员、教练员和校园,讲述“苏超”背后的故事,展示我省校园足球运动的丰硕成果和特色经验,与读者一起感受校园足球的竞技魅力和育人成效。敬请关注。
从宿迁村小足球队队员到暂列“苏超”射手榜首位——
“土操场”走出了“射手王”
日前,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足球队在2025年度“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甲组决赛中夺魁,蝉联该组别冠军。
黄杏 摄
■本报记者 杨潇
这段时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掀起全民观赛热潮。宿迁队队员高驰凭借三轮比赛共5粒进球,暂列联赛射手榜榜首。从宿迁村小“土操场”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到成为“苏超”赛场上的“射手王”,高驰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在江苏这片校园足球的热土上,只要怀揣梦想,每一块平凡的场地都能孕育出耀眼的明星。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足球主题展厅保存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十几个满脸尘土的小学生站在坑洼不平的土操场上,围着一个大大的奖杯开怀大笑。“第一排最左边的那个小男孩就是我,当时入队较晚,还没有球服,就这样跟着大哥哥们一起训练。”高驰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记者。
这座2019年建设的主题展厅,记录着从学校走出去的每个足球追梦人的故事。高驰与足球的缘分,就始于大兴中心小学那片“土操场”。
大兴中心小学地处宿豫区大兴镇。2012年前后,周边体育设施有限,学校唯一的“土操场”成为附近孩子们踢球的聚集地,也孕育了他们对足球最初的兴趣与梦想。不久,该校尝试将足球作为特色办学方向并逐步建立青训体系,十几名像高驰一样的农家少年有了系统接触正规足球训练的机会。
“当年校队选拔有一项硬指标,颠球需达到20个以上。可惜的是,第一次面试我没达标。”高驰笑称,他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放学后独自练习。几天后,高驰终于熟练地颠了21个球,如愿加入校队,开启了追梦之路。
“校队刚组建时,学校连像样的训练器材都没有,队员们穿着普通的运动鞋,在‘土操场’上对着废旧钢管自制成的球门练习。”大兴中心小学足球运动负责人郭堂清告诉记者,条件虽然艰苦,但并没有影响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其中,高驰对足球的热爱更是出了名。因入队较晚,他比其他队友更加努力。为了保持“脚感”,高驰每天早上比其他学生早到校一小时训练;下午训练结束后,往往还在校园里加练。有时回到家仍感觉不过瘾,他还会跟朋友们在家门口踢上一会儿。
“有一年夏天,暴雨倾盆,学校的‘土操场’变成了沼泽地,队友纷纷避雨,唯有高驰还在雨中坚持加练。”郭堂清向记者描述至今令他记忆犹新的画面:泥浆裹满了高驰的双腿,瘦小的他摔跪在泥中又坚强爬起,抬手抹去脸上的泥水,倔强地再次起脚抽射……“足球运动需要很强的韧劲。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为他后来的足球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驰的“韧劲”也体现在学习中。有一年“省长杯”比赛期间,身在外地的高驰在完成老师预留作业时,发现有一道数学题比较难。在和同学反复讨论也未能得出正确答案后,高驰当即打电话向班主任于桂琴求教。“我们聊了很久,直到完全理解问题并得到最终答案,高驰才挂断电话。当时我就被他这样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于桂琴说,为了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经学校研究决定,在足球比赛期间,球队队员的文化课教师都跟随指导,保证运动、学习“两不误”。
凭借这样的坚持与努力,2015年,高驰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原江苏舜天足球俱乐部(后更名为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现已解散)青训技术部主任王传松因大兴中心小学的一场足球赛,发现了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年仅12岁的高驰被选中,前往南京踏上职业青训之路。“从校队训练到职业青训,完全是两个世界。”高驰告诉记者,训练强度大幅提升的同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的帮助、父母的支持和对足球的热爱成为他追梦路上的精神支柱。
在苏宁梯队,高驰崭露头角,并在多项赛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他的职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苏宁梯队调整后,高驰辗转至沧州雄狮预备队,直到今年年初球队解散,再次回到宿迁。恰逢“苏超”开赛,高驰加入宿迁队,成为今天的“射手王”。
开赛首轮,宿迁对战苏州,高驰独中两元;第二轮,宿迁对战徐州,开场仅4分钟高驰便补射破门;第三轮,宿迁对战镇江,高驰再次实现破门……高驰进球的喜讯让大兴中心小学的学生们“炸开了锅”,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为学长感到高兴。校队队员靳子豪视高驰为“偶像”:“我长大也要像高驰哥哥一样优秀!”
“传球一定要平稳,注意观察队友位置……”这两天高驰重回母校,翻新后的操场已不见当年“土操场”的影子,他就在这片承载着梦想的热土上指导学弟学妹们进行技战术训练。“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们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好了很多,但不变的是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高驰说。
从最初的“土操场”,到6片标准化球场;从几名兼职教师,到一支12名专业教练组成的团队……如今,大兴中心小学构建起以校园足球为纽带,融合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科技创新的立体化育人体系。10多年来,学校足球人才辈出。“我们不仅培养了‘苏超’赛场上的18名球员,还培养了近40名国家级运动员,其中还有一名世界大学生联赛冠军。”大兴中心小学校长王强认为,职业足球的根基在于校园普及,校园足球培养了孩子们的体育精神,让他们磨炼意志、健全人格,收获更有韧劲的成长之路。
除了赛场表现优异,高驰还通过足球单招被昆明理工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录取,9月将入学。他期待大学生活,希望充实自己,为未来的足球路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苏超”常规赛还有10轮,高驰正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备赛环节,期待用更多进球来回报球迷。郭堂清说,大兴中心小学希望更多像高驰一样的足球少年,从这里展翅飞翔。
【教育时评】
用“小足球”撬动“大教育”
本报评论员
连日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苏超”火爆的背后,是江苏校园足球20余年体系化建设的成果,是无数人热爱积淀后的厚积薄发。早在1997年,江苏就开始举办“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历经28年,创新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联赛体系,每年举办覆盖全省2100所学校的足球赛事,超百万学生参与。与此同时,各地各校积极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校园足球“六个一”行动,用多样化足球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感受“苏超”纯粹和激情的同时,我们为江苏校园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欣喜,更要向着江苏校园足球运动的美好未来奋进。
校园足球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立足教育强国,支撑体育强国,事关健康中国,肩负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站在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校园足球的核心价值以及未来的建设方向,秉持“小足球、大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让更多青少年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全省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和全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赋能助力。
“撬动”的支撑点,在于以标准化教学筑牢根基。教学是校园足球的起点,各校要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纳入课后延时服务,做到“校校踢足球、校校有球队”,以培养兴趣爱好、掌握专项技能、形成竞技能力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足球一体化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足球课堂教学结构,探索符合足球运动项目规律的教学模式,将足球教研纳入各级体育教研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开展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等培训,畅通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校任教渠道,努力培育德才兼备、作风优良的校园足球师资队伍。
“撬动”的关键点,在于以专业化训练激发动力。推进校园足球训练系统化,要将课余训练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组建班级和学校足球队,健全贯穿各学段的训练体系,建立高水平教练员指导教学与课余训练工作机制,确保训练规范有序。同时,加强与专业体育机构、青训中心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优势资源,鼓励优秀足球苗子参加青训中心、体校、社会青训机构的高水平训练,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在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品格教育,做好课外辅导与赛后补课,妥善处理学训关系,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提升。
“撬动”的制胜点,在于以常态化竞赛点燃热情。竞赛是检验教学训练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校园足球最具吸引力的环节。一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从校内班级联赛到校际、区县、省市各级联赛,确保每个层级的学生都有参赛机会;另一方面,要优化赛事评价机制,构建校园足球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I等新技术建立健全校园足球人才电子档案及制度,建立校园足球人才竞技水平量化标准,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苏超”的持续火爆和校园足球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喜爱足球活动、参与足球运动、享受足球乐趣,奔跑在绿茵场中,成长在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