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援疆教师张业飞将历史知识带到天山脚下,带动当地教师专业成长,用心诠释教育真谛——
从“送知识”到“种希望”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决策部署,弘扬江苏教育人心怀大爱、播撒智慧、接续耕耘的奉献精神,彰显江苏教育人全心全意、用心用力、同心筑梦的使命担当,本报本期起推出“因为热爱,奔赴山海——致敬‘苏老师’”专栏,组织记者、编辑深入挖掘江苏教师在西藏、新疆、青海、陕西等地对口支援期间的感人故事,宣传优秀教师和团队先进事迹,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西部教育发展。敬请关注。
清晨,喀拉铁克山和阔克夏勒山的雪峰在朝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晕。寒风卷着细碎的沙粒,拍打着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同心中学教室的玻璃窗。教室里,一名戴着眼镜的男教师正站在一张旧课桌前,手指着地图上蜿蜒的线条,声音洪亮地说:“同学们看,这就是张骞走过的丝绸之路,也是我们柯尔克孜族祖先的商旅之路……”学生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他们发现,课本上那些遥远的历史,竟与自己脚下的土地一脉相承。
这位让历史“活”起来的教师,是来自无锡的援疆教师张业飞。2023年,张业飞响应国家“组团式帮扶”号召,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西部地区的深情,踏上了广袤而苍茫的戈壁。一年半的时光里,他的足迹遍布天山脚下的课堂、牧区的毡房、震后的废墟,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知识,而且用满腔热忱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坚守初心:让知识在戈壁滩开花
当张业飞第一次踏进阿合奇县同心中学的教室,迎来的是学生们面对历史课时茫然的眼神。第二天上课,他没有带课本,在学生们疑惑的目光中,一段雄浑的旋律骤然响起。“玛纳斯!”有学生脱口而出,还有学生跟着哼唱。一时间,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声。
“没错,这就是我们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张业飞说,“这部23万多行的史诗,比《荷马史诗》还要长十几倍,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说到“我们”时,他注意到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趁热打铁:“这学期,我们要把《玛纳斯》搬上舞台,班里的每位同学都是史诗的传唱人!”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在这所边境学校展开。孩子们化身为史诗中的角色,用歌声传唱祖先的故事,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起初,学生们羞涩得不敢开口,张业飞就和他们一起学唱。课间、午休、放学后,校园里总能听见孩子们对历史情节的讨论声和练习的歌唱声。最令张业飞动容的是“出征”一幕的排练。当孩子们高唱“跨上战马,握紧长矛”时,仿佛真的化身为骁勇善战的玛纳斯勇士。学生加尔克娜依平时在课上不敢举手,却在表演中唱出了最嘹亮的高音。
教学不止于课堂。张业飞带着学生来到距县城80公里的哈拉布拉克乡,学生们抚摸着居素甫·玛玛依故居的土墙,仿佛听到了这位伟大传唱人的吟诵。在草原石堆前,他们小心翼翼地辨认着祖先的足迹,当一个学生指着崖壁上的刻痕感叹时,张业飞知道,历史知识化作柯尔克孜族孩子掌心的温度,融进了他们骄傲的眼神里。
2024年4月,克州首届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大赛传来好消息,同心中学的学生捧回了多个州级奖项。领奖台上,孩子们红扑扑的笑脸让张业飞想起了江南的绵绵春雨——教育就像春雨润物,知识的种子在戈壁滩上也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而今,虽已结束援疆返回无锡,但张业飞撒下的种子仍在天山脚下传递。今年中考,他执教班级的学生成绩位列克州前茅,多名学子考入州重点高中。捷报传来,张业飞的手机屏幕不断闪烁:成绩截图、语音留言、视频邀请……有学生兴奋地规划着:“张老师,等考上大学,我要去无锡看您!”
薪火传承:建设“带不走的队伍”
“援疆不仅要给学生‘输血’,而且要帮当地教师‘造血’。”张业飞深知,教育帮扶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援疆期间,张业飞积极参与教育部主办的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西部巡讲活动,为新疆喀什站的授课、说课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一次讲座中,他发现当地教师对“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理解不足,便立即调整培训方案,将新疆本土案例融入课程设计中,充分展现了他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巧妙应用。他主讲的“核心素养下中国近代史备考策略”专题讲座,因接地气、可复制、易操作,被当地教师称为“沙漠课堂里的甘泉”。
援疆的日子里,张业飞“教育造血”的脚步从未停歇。在“送教下乡”活动中,他驱车百公里为乡镇学校教师授课。在海拔2000多米的课堂里,他跪坐在毡房地上,就地取材,以马鞭为教具,讲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当地一名老教师听了他的课后感慨:“原来历史课还能这样教!”
张业飞的教育智慧在创新与传承中不断升华。他执教的“珍爱生命,幸福生活”示范课为当地的历史课教学带来了新启发;撰写的论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涵养家国情怀》在阿合奇县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当地教师教研的范本。因为在江苏省教育援疆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张业飞获评克州2023年“教育质量提升先进个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张业飞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指导的年轻教师已成为当地骨干教师,教师阿米纳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班级教学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今,这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正在天山南北继续播撒着教育的星火。
千里同心:用行动诠释师者大爱
2024年1月,与阿合奇县毗邻的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身在无锡的张业飞时刻牵挂着灾区学生的安全和冷暖,连夜联系公益组织筹措物资,响应阿合奇县红十字会的号召进行个人捐款,并联合支教团队给九年级捐赠15台教学投影仪设备。
与此同时,他发动后方学校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全校师生纷纷捐出书籍、文具、手工艺品等物品参加义卖。活动现场,学生们自制爱心海报;老师们慷慨解囊。参加义卖的师生由衷地说:“虽然我们相隔万里,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义卖共筹得善款18661元。这笔满载着两地深情的善款第一时间汇往阿合奇县同心中学,专项用于校舍维修和教学设备添置。
当阿合奇县教育局授予张业飞“支援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时,他却说:“我只是做了老师该做的事。”他的坚守与奉献,在边疆学子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学生布比哈丽恰在作文中写道:“张老师像天山上的雪松,风雨再大,也能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对这位支教教师最真挚的礼赞。
在张业飞的办公抽屉里,始终珍藏着一张字迹稚嫩的纸条:“老师,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名人民教师。”这张被反复摩挲的纸条,与“2024江苏教师年度人物”“优秀援疆教师”等荣誉证书一起,静静诉说着一位江南教师跨越万水千山的教育情怀。在戈壁滩的讲台上,张业飞不仅传授历史知识,更用爱与坚守诠释了教育的真谛——那是点亮心灯的火种,是穿越时空的守望,是在年轻心灵播撒的无限可能。正如他离疆前在日记里写下的话:“教育是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我的使命就是当好第一棒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