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校园 > 正文

让“流动花朵”也绚丽多姿(图)

作者:滕秀平 王建明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下学期,我还到句容来上学!”就读于句容市河滨路小学五(3)班的女孩赵嘉彤开心地对她的班主任老师说,因为马上要随爸爸妈妈回辽宁沈阳的老家过年了。她的老家在辽宁省沈阳农村,爸爸在句容天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工作,她随着爸爸来到句容,就读河滨路小学,从此和本地孩子一起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如今,赵嘉彤因突出的表现担任副班长、少先队大队委。她说她十分喜欢自己的班集体,因为这里有关心她的老师以及与她和睦相处的同学。“我很喜欢书法,让我非常高兴的是,学校给了我一个接受专长训练的机会。”她兴奋地说。据了解,河滨路小学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个发展平台。

赵嘉彤是目前在句容享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的3068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之一。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随着父母的“迁徙”而“流动”,被人们称为“流动的花朵”。如今,这些“流动花朵”在句容教育这座大花园里得到精心呵护。近年来,句容市教育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的入学得到切实保障,用心灌溉这些“流动的花朵”,只为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绽放。

河滨路小学是句容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较多的学校之一,该校校长李能斌表示,与本地孩子相比,这些“流动的花朵”需要更多的呵护。在学校,这些孩子得到了特别的关爱。家境贫困的,作业本费、伙食费等减免;学习较困难的,老师帮助“开小灶”;孤僻自卑的,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渐阳光起来……12岁的袁嘉玲活泼可爱,有一双爱笑的大眼睛。这个来自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的女孩,随着打工的爸爸妈妈来到句容。至今让她历历在目的是,11岁的生日是班主任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为她庆祝的。当生日蜡烛点燃,同学们齐唱《生日快乐歌》的那一瞬间,幸福的暖流紧紧包围着她,幸福的笑容绽放在笑靥……因为,那竟是她第一次品尝到生日蛋糕的滋味。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如何才能让这些“流动的花朵”与本地区孩子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同在蓝天下幸福绽放?“同城孩子,同等待遇”是句容教育部门给出的响亮回答。据了解,近年来,句容市教育局坚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里与本地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授课,并将他们纳入本地公共财政服务范围,在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享受国家、省市的相关优惠、减免政策,不拒绝一个孩子于校门之外,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校园很美,老师和同学很关心我,我很喜欢在句容的学习、生活。”来自湖北荆州的许悦道出了这番话。

今年19岁的王小娇是安徽省利辛县人,爸爸是收购废品,四处漂泊,哪里生意好就到哪里“安营扎寨”,1996年随父母来到句容。很显然,小娇对如此频繁的流动十分不愿意,“刚刚熟悉了新环境,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同学交上了朋友,可又要转学,重新面对陌生的世界。”像小娇这样频繁流动的“流动花朵”,其实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是学校和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句容各校,这类学生入学后,老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偏僻的农村,和本地孩子相比,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对较为薄弱。学校会按年级把基础薄弱的学生组织起来,由老师专门辅导。还在学生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少本地的孩子,还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学校里,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起分享。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

“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部分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上有偏差,我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得到长足的进步。”句容市石狮中学负责人顾仕龙说。该校对这个群体的关爱更是细致入微的,建立“文明礼仪大本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东西南北民俗风情展”手抄报评比、“南腔北调” 大汇演等活动,为他们创设施展才艺的舞台;还通过师生、学生间的结对活动,积极关爱和提供帮助,让他们走出困难的沼泽,扬起学习、生活的希望风帆。据顾仕龙介绍,占该校学生总人数近3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在的学习成绩都有了进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行为习惯等改观较大。来自山东省苍山县的程东东刚到石狮中学时,成绩不尽人意,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如今在初三年级成绩名列前茅。他的父亲看着孩子的进步,激动地对老师说:“虽然我现在的工作很苦很累,但看到孩子的表现,我还是愿意留在句容。”

“尽管频繁流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他们也获得了比普通孩子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多了一些辗转的经历,看似不好,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和磨砺,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接受挫折教育的精神财富。”石狮中学的戴巧云老师说,“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们的特殊经历,从而使他们更自信、更主动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她的这番话也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的确,在句容各校有许多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般做的。

句容市河滨路小学的李能斌校长关注“流动花朵”频繁流动的现实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捷径,但可以尽量减少频繁流动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的教育,与当地孩子一样学习。”李能斌校长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该校把建立和完善流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在成长记录袋中,由老师、家长定期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思想状态、家庭情况,甚至转学以前所用教材、学习进度等。当学生再次转学时,成长记录袋也随之一起流动,以便接手老师缩短对学生的适应期,以利于“流动花朵”异地同样绚丽。

(句容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