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华莹) 春日融融的暖阳穿透明净的玻璃窗,将光芒洒在孩子们一张张神采奕奕的小脸上。他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发出啧啧赞叹,时而又将小脑袋凑在一块儿议论着什么。这是启东市善成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在上一堂新奇又有趣的美术课——《五谷作画》。
教师先让孩子们了解了五谷画的起源:“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五谷”在佛教和道教中,地位非常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还将“五谷”作为辟邪的宝贝,所以用它来作画。到了清朝,五谷粮食画达到鼎盛,曾作为贡品敬献给乾隆皇帝。五谷粮食画又名“五谷画”或“粮食画”,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艺术”。
接着老师又详细地介绍作画的步骤,以及所需的材料:卡纸、胶水、五谷杂粮……准备工作一应俱全,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期盼,个个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开始仔细描画底稿,耐心涂抹胶水,再将粮食一粒粒慢慢地、小心地粘在纸上。
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的画作已初具规模,黑亮的芝麻成了米老鼠的耳朵,红红的赤豆成了松鼠的大尾巴,绿豆、大米、玉米、燕麦、芸豆齐上阵,组成了一朵美丽的七色花。这一幅幅画作稚嫩又充满童趣,孩子们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被这门中华古老的民间绝技深深折服。
五谷孕育着人的生命,五谷艺术支撑着人的精神。五谷画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的源泉。这堂课的学习,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启东市善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