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中小学

在校园里造个“家”

作者:李大林 殷英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校长张玉明带头扛起社会责任,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悉心呵护留守、困境儿童——

在校园里造个“家”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殷英
  7月1日是江苏中小学生2025年暑假的第一天,全省多数校园都归于宁静,但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的校园里还是一片热闹欢腾:孩子们或在地面游戏图上蹦蹦跳跳,或围在电视机前观看优秀影片,或在老师的指点下认真习字……这也是司徒小学每年组织留守儿童暑期辅导的场景。
  司徒小学是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距高邮城区27公里,在校生53人,其中留守儿童21人。“面对留守、流动、单亲等家庭情况困难的孩子,我没法假装看不到。”司徒小学校长张玉明说。心里有爱,肩上扛责,为解决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2021年11月,张玉明着手筹建“留守儿童之家”。
  向前走一步,用心多一点
  “我亲爱的校友、同学:当你读到这份邀约函的时候,你也许正坐在回乡的列车上,畅想与家人欢聚的温馨画面;你也许正漫步在乡间熟悉的小道上,回味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动人情景……”
  2021年除夕,张玉明在微信朋友圈发出邀约,请司徒小学校友、同学支持学校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这份邀约很快得到了校友们的支持:有人捐空调,有人买床铺……张玉明和老师们忙开了,他们把几间闲置教室分别改为宿舍、食堂、活动室,为方便孩子们洗澡、洗衣服,又配置新的洗手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购买全自动洗衣机……
  新“家”造好了。2022年春学期一开学,就有13个孩子入住。这些孩子多是家庭经济困难、无人照料的困境学生。周一至周五,他们全部免费吃住在学校。“我和另外一位教师住在‘留守儿童之家’,每天放学后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谈心,组织活动。”司徒小学教师翟高敏告诉记者。自“留守儿童之家”成立起,学校便安排离家远的老师住在学校,既解决了交通难题,又能照护辅导孩子们。
  6月18日,记者在学校采访时,遇到了刚吃好晚饭的学生小路(化名)。“今天的晚饭有鸡腿,还有胡萝卜炒黄瓜,很香。”小路告诉记者,住到“留守儿童之家”后,他交了很多朋友,每天生活都很开心。小路和哥哥因为家庭原因,没上过幼儿园,日常生活缺少保障,更缺乏同龄孩子的自信和阳光。2023年入学后,两人便住到了“留守儿童之家”。学校为兄弟二人安排了相邻床铺,并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功课、照顾生活。两年来,兄弟二人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平时还会主动打扫教室和宿舍卫生,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一颗心里装的全是孩子
  1988年,张玉明从高邮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司徒任教,一待就是37年。2015年3月,他担任司徒小学校长后,更是以校为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张校长对这些孩子就像对亲孙子一样!”司徒小学食堂阿姨崔付英说,“留守儿童之家”的床和被褥质量上乘,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是新的,孩子们每天吃的食材也都很新鲜,“他一再叮嘱我们,绝不能把中午大食堂没吃完的菜带到‘留守儿童之家’”。
  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日子里,张玉明始终秉持平等、尊重的理念。每逢传统佳节,学校会把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做汤圆、包粽子、吃月饼,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驱散心中的孤寂。春节前夕、六一期间,张玉明会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添置新衣裳,“我就是要让他们体体面面地走在大街上!”
  为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张玉明还带领教师、家长把校园内的空地开垦成菜园,带着孩子们栽种四季蔬菜,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片菜园是“百菜园”,更是“幸福园”。
  张玉明还会适时动员孩子给家长写信,讲成长故事,促亲情交流,并邀请在外务工的家长抽空来“留守儿童之家”串门、提建议。孩子们想念亲人的时候,张玉明会用专门置办的手机,让孩子们与家长视频。看着熟悉的面容,听着久违的声音,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女儿在学校生活学习很开心,在老师的教导下,生活习惯越来越好,成绩也稳定。”司徒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许国英告诉记者,2024年,横泾小学撤并,女儿转到司徒小学就读,“这一年孩子有了显著变化,作为家长,我们也舒心、放心”。
  这个“家”有看头也有奔头
  “当我提笔写此信时,心中翻涌着怀念与感恩,我牢牢记着司徒小学的‘家’,那儿有我的朋友、同学,也有胜似家人的老师们……”司徒小学毕业生、曾经的“留守儿童之家”成员秦洋的一封信,让人对“有爱的地方就是家”这句话体悟更深。“我们的办学愿景就是三句话,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让每个家庭收获希望,让每个老师成就梦想。”张玉明的话质朴而坚定。
  正因这份质朴和坚定,司徒小学这个“家”不仅让曾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和校友记挂,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的关心,高邮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司徒小学所在地的三垛镇政府更是积极支持。高邮市教体局在规划学校布局时,长期保留司徒小学,让本地群众能就近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高邮市教体局、三垛镇政府不仅在“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经费上予以支持保障,在师生关爱、学校发展等方面也予以扶持倾斜。
  高邮市三垛镇关工委负责人张寿安说,正是有了张玉明的坚持不懈和带头付出,这所曾面临裁撤的学校才能书声琅琅、歌声飘扬,附近的农家孩子才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们才能情同手足、共同成长,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张玉明校长牵头打造的校园‘留守儿童之家’,彰显了教育人的站位和担当,得到了市、镇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走出了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危中寻机’的办学新路。”高邮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徐晓君表示。

责任编辑:周灵

在校园里造个“家”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李大林 殷英

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校长张玉明带头扛起社会责任,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悉心呵护留守、困境儿童——

在校园里造个“家”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殷英
  7月1日是江苏中小学生2025年暑假的第一天,全省多数校园都归于宁静,但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的校园里还是一片热闹欢腾:孩子们或在地面游戏图上蹦蹦跳跳,或围在电视机前观看优秀影片,或在老师的指点下认真习字……这也是司徒小学每年组织留守儿童暑期辅导的场景。
  司徒小学是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距高邮城区27公里,在校生53人,其中留守儿童21人。“面对留守、流动、单亲等家庭情况困难的孩子,我没法假装看不到。”司徒小学校长张玉明说。心里有爱,肩上扛责,为解决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2021年11月,张玉明着手筹建“留守儿童之家”。
  向前走一步,用心多一点
  “我亲爱的校友、同学:当你读到这份邀约函的时候,你也许正坐在回乡的列车上,畅想与家人欢聚的温馨画面;你也许正漫步在乡间熟悉的小道上,回味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动人情景……”
  2021年除夕,张玉明在微信朋友圈发出邀约,请司徒小学校友、同学支持学校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这份邀约很快得到了校友们的支持:有人捐空调,有人买床铺……张玉明和老师们忙开了,他们把几间闲置教室分别改为宿舍、食堂、活动室,为方便孩子们洗澡、洗衣服,又配置新的洗手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购买全自动洗衣机……
  新“家”造好了。2022年春学期一开学,就有13个孩子入住。这些孩子多是家庭经济困难、无人照料的困境学生。周一至周五,他们全部免费吃住在学校。“我和另外一位教师住在‘留守儿童之家’,每天放学后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谈心,组织活动。”司徒小学教师翟高敏告诉记者。自“留守儿童之家”成立起,学校便安排离家远的老师住在学校,既解决了交通难题,又能照护辅导孩子们。
  6月18日,记者在学校采访时,遇到了刚吃好晚饭的学生小路(化名)。“今天的晚饭有鸡腿,还有胡萝卜炒黄瓜,很香。”小路告诉记者,住到“留守儿童之家”后,他交了很多朋友,每天生活都很开心。小路和哥哥因为家庭原因,没上过幼儿园,日常生活缺少保障,更缺乏同龄孩子的自信和阳光。2023年入学后,两人便住到了“留守儿童之家”。学校为兄弟二人安排了相邻床铺,并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功课、照顾生活。两年来,兄弟二人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平时还会主动打扫教室和宿舍卫生,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一颗心里装的全是孩子
  1988年,张玉明从高邮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司徒任教,一待就是37年。2015年3月,他担任司徒小学校长后,更是以校为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张校长对这些孩子就像对亲孙子一样!”司徒小学食堂阿姨崔付英说,“留守儿童之家”的床和被褥质量上乘,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是新的,孩子们每天吃的食材也都很新鲜,“他一再叮嘱我们,绝不能把中午大食堂没吃完的菜带到‘留守儿童之家’”。
  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日子里,张玉明始终秉持平等、尊重的理念。每逢传统佳节,学校会把2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做汤圆、包粽子、吃月饼,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驱散心中的孤寂。春节前夕、六一期间,张玉明会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添置新衣裳,“我就是要让他们体体面面地走在大街上!”
  为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张玉明还带领教师、家长把校园内的空地开垦成菜园,带着孩子们栽种四季蔬菜,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在孩子们的眼里,这片菜园是“百菜园”,更是“幸福园”。
  张玉明还会适时动员孩子给家长写信,讲成长故事,促亲情交流,并邀请在外务工的家长抽空来“留守儿童之家”串门、提建议。孩子们想念亲人的时候,张玉明会用专门置办的手机,让孩子们与家长视频。看着熟悉的面容,听着久违的声音,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女儿在学校生活学习很开心,在老师的教导下,生活习惯越来越好,成绩也稳定。”司徒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许国英告诉记者,2024年,横泾小学撤并,女儿转到司徒小学就读,“这一年孩子有了显著变化,作为家长,我们也舒心、放心”。
  这个“家”有看头也有奔头
  “当我提笔写此信时,心中翻涌着怀念与感恩,我牢牢记着司徒小学的‘家’,那儿有我的朋友、同学,也有胜似家人的老师们……”司徒小学毕业生、曾经的“留守儿童之家”成员秦洋的一封信,让人对“有爱的地方就是家”这句话体悟更深。“我们的办学愿景就是三句话,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让每个家庭收获希望,让每个老师成就梦想。”张玉明的话质朴而坚定。
  正因这份质朴和坚定,司徒小学这个“家”不仅让曾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和校友记挂,还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的关心,高邮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司徒小学所在地的三垛镇政府更是积极支持。高邮市教体局在规划学校布局时,长期保留司徒小学,让本地群众能就近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高邮市教体局、三垛镇政府不仅在“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经费上予以支持保障,在师生关爱、学校发展等方面也予以扶持倾斜。
  高邮市三垛镇关工委负责人张寿安说,正是有了张玉明的坚持不懈和带头付出,这所曾面临裁撤的学校才能书声琅琅、歌声飘扬,附近的农家孩子才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们才能情同手足、共同成长,享受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
  “张玉明校长牵头打造的校园‘留守儿童之家’,彰显了教育人的站位和担当,得到了市、镇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走出了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危中寻机’的办学新路。”高邮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徐晓君表示。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