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许方华 戴明)秋日朴园,天朗气清,叠翠流金。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学八年级“华罗庚”小组的同学们在数学和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俯身于青砖小径,手握卷尺、三角尺,神情专注地测量、记录,探究古典园林花街铺地的黄金比例——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课,而是丁伙中学本学期以来,全面实施跨学科校本课程《朴园寻芳》的一轮生动缩影。
这门由学校跨学科骨干教师团队精心研发的课程,有机融合美术、语文、数学、历史、生物、地理等多学科内容,围绕“园林溯源”“构造之美”“人文印记”三大主题推进。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朴园,在真实的场景中感知建筑形制、赏析花窗铺地、领略传统匠心、汲取生态智慧。
课程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在地化”实施。在“花街铺地”任务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测量与绘图,并尝试利用废旧材料提出环保设计方案;“植物探秘”环节则融合生物、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联,绘制特色分布图;而在“园林与诗词”主题下,学生品读《桃花源记》等经典,并以朴园为灵感创作诗歌、录制朗诵,深切体会“诗中有画”的意境。
“《朴园寻芳》不仅是一门美术课,更是一场与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课程负责人张瑶老师表示,“我们希望学生在朴园这座美丽的园林中,既能涵养‘胸中有丘壑’的审美境界,又能锻造‘动手创未来’的实践品格,更能在文化共享的体验里,读懂一份当代公民的责任与情怀,真正实现‘美育浸润、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在朴园里边走边学,画图、写诗,感觉知识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身边鲜活的故事。”目前,该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学校也表示,将继续深化课程内涵,拓展实践路径,让朴园这颗“花木明珠”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全面成长的第二课堂。


(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