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7日讯“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8日一早,地处南京老城南的晨光幼儿园里童音朗朗,小朋友们争相用南京话朗诵童谣。电影《环城七十里》剧组正为录制主题歌寻找南京话版“最萌童声”。为了找个说地道南京话的小朋友,剧组已在南京奔波大半年。
电影制片人肖雁很发愁,这首南京人熟悉的童谣如果少了地道南京味儿,感染力将大大削弱。从去年起,摄制组在南京面试几百个报名的小朋友,但没一个令人满意。
“有的一听就是为了来应征,临时学了几句,说着说着就露馅了。”肖雁说,南京话中有“乌漆马赫滴”,意思是黑,但很少有小朋友会用这个词表达;“么的”,小朋友还是习惯用南京话的音调说“没有”;南京话里“n”“l”不分,但很多小朋友说起来分得特清楚。
老城南是老南京的聚集地,剧组因此到这寻找会说地道南京话的孩子。在现场,刚上中班的小朋友董懿轩正跟父亲复习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对儿子能否被选上,董爸爸坦言没信心。“我们一家是地道老城南人,但是小孩的南京话只是听爷爷奶奶说,耳濡目染学了几句。为了方便他在幼儿园和其他孩子交流,我们在家都说普通话。”他说。
不光在南京这样的大都市,就连一些地方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小城市也面临方言的传承危机。67岁的许祥祓是扬州仅有的4个方言标准发音人之一,他的扬州话发音被国家语音库永久保存。他感慨地说:“我是标准发音人,可我的外孙已经不怎么说扬州话。70后、80后还会讲方言,再下一代恐怕就不会讲了。”国家推广普通话,幼儿园都是普通话教学,孩子们潜意识里觉得讲方言不好,哪怕父母都是本地人,在家也讲普通话。
“只用不到20年,便让在过去100年中几无变化的方言改头换面,这难道不是一种危机吗?”曲艺演员谭敏热衷方言推广,她认为方言有着其他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比如‘乖乖隆地咚’,‘呱呱叫’,扬州人听到,特别亲切。各地的方言节目近年来持续火爆,也说明方言能够引发地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方言是一种乡愁,一定要留住!”
“人口频繁流动造成方言使用越来越少,人们更多选择说普通话,这是融入新城市,也是不同地域之间人们方便沟通的需要。”扬州语委办主任余可夫认为,根据语言发展现状,现在依旧要推广普通话,而非推广方言,对我们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普通话有利于人口交流、商品流通,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精神。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约6000种语言中,其中96%种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预计约半数种类的语言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在处理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上,不仅民间有争议,政府层面也出现指向相反的举措。
国家广电总局一直针对一些特殊行业作出“方言禁令”,比如:一律不得播出方言译制片;要求电视主持人一律讲普通话,重申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而今年初,上海市教委首度选择20所幼儿园作为上海话教学试点,公开提倡并鼓励用上海话交流。上海市教委还回应社会质疑称,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在去年“两会”上经多位代表提案反复讨论后决定的。
“普通话有利于社会融合,推广无可厚非也是大势所趋。而方言作为正在快速消失的城市遗产,也应尽早科学保护。”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卢明认为,方言怎么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应分情况对待。像南京白局、苏州评弹这些曲艺艺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本身必须用当地方言。随着方言逐渐受到侵蚀,这些艺术形式也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就应鼓励保护方言从娃娃抓起。苏州在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评弹班”,不仅教孩子们咬音发字,还教剧目曲目,这样做,让方言变成生活着的艺术。
“作为日常用语,两种语言可根据场合使用,顺其自然最好。”黄继林是扬州方言专家,编撰过《扬州方言辞典》。他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只要能达到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说哪种语言都没必要强求。3000年前就有雅言,那是周代的普通话,但它在后世依然不断分化。当下,普通话在影响方言时,方言其实也在影响着普通话,口头文化最终还是要尊重历史的变迁。
在保护方言先行一步的上海,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也有明确定位,即大力推广普通话,科学保护上海话,规范使用外国话。这值得各地借鉴。谭敏认为,一个地区对方言是否重视,与当地人的文化自信有关,既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外界积极融合,又能保持自身文化气质,这才是一地乃至一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