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学生接近85%,初中任课教师数超过学生数——
水那边,有一个“候鸟”学生的家
2014年5月20日下午,大课间时间,启隆学校学生欢天喜地在操场上活动。
2014年5月20日,启隆学校七年级的四名学生在上地理课。
张学军/摄
5月27日,星期二,上午第四节课是启东市启隆乡学校初一年级体育课,4个孩子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运球练习。是的,4个孩子,就是这所学校初一年级的全部学生。
启隆乡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上,由永隆沙和兴隆沙两个沙岛组合而成,与启东市隔江相望。从启东城区过来,经崇启大桥单程要90多公里,乘轮渡则受潮汛等气候条件的影响。
当年这里是启东的农业良种繁育场,聚居了不少人口,学校也曾兴盛一时。后来农场改成了乡镇,农场职工纷纷迁居市区,学校生源就越来越少。“目前在校学生总共131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1人,来自全国11个省市。”校长龚海兵这样向记者介绍。
目前,学校初二、初三已经没有学生。去年秋季招生前,学校进行生源调查,即将入读初一的本地学生只有一个人。很多人犹豫了,初中部还要不要办?问题提到了乡政府,也提到了市教育局。据说,市教育局专门进行了研究,局长陆圣华的态度是:“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免费就近入学,这是政府责任,为了这一个孩子,学校也得办下去!”
不仅如此,去年,通过市校安工程计划,学校投入4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投入60多万元更新了内部设施设备,今年还将启动塑胶跑道建设。记者看到,这里的教室宽敞明亮,每一间教室都配备了电脑和超大显示屏。
去年9月份开学,启隆学校初一年级来了3个学生,其中两个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期末,又一个孩子从浙江湖州转来。“这里的孩子真像候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了,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离开了。”龚海兵有些无奈地说,他们曾经做过调查,能够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六年级的外来学生少之又少。
“我们这里原先是农场,土地适合连片耕种,本地劳动力又少,所以需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往往成群结队、拖儿带女,有时候一下子就会带来十几个学龄孩子,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必须要办下去的原因。有了学校,就能吸引这些务工人员,甚至让他们留下来。”龚海兵说。
对于外来学生,启隆学校实行“零障碍”服务。招生宣传做到所有用人单位,让外来务工人员知道如何为子女办理入学、转学手续。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咨询子女入学、转学最多的时候,学校安排专人登记信息,及时为他们征订教材。开学时,学校老师还要对照登记信息,一一联系没有报到的学生。
去年9月5日,开学近一周后,原先预约入学的五年级学生李世桀,终于从湖南老家赶到了。他的座位早就预留好了,教材也已征订到位,在教导处登记时,虽然缺少了原学籍证明材料,学校还是让他先去跟班上课。他的母亲用方言连连致谢:“我们来晚了,想不到这里上学这么方便,太感谢了!”
启隆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种田汉,文化程度不高,也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启隆学校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校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校外实践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健全他们的心智水平。
舒佳梅是今年1月份从老家浙江湖州转来读初一的,到现在她还有些不适应:“人太少了,没有竞争,哪怕有10个同学也比现在好多了!”
“虽然人少,该上的课程一门也没有少。”初一班主任汤海美说。她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她自己任教语文、历史、地理三门课程,算下来,在这个班级教课的教师多达6个人。
汤海美在这所岛上学校任教学校将近30年。“想当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初中教学班底,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启东农村学校中排名第一。”说起当年,汤海美颇多感慨,“以后就看年轻教师们啦。”近两年学校从市区招聘了4位年轻教师,为了鼓励他们扎根下来,学校给他们每人每月发放100月住房补助、50元交通补助。
一年级的教室在教学楼的底层,看到有人在窗外逗留,孩子们坐得特别端正,读书声格外响亮。“年级越低,学生越多,这一届一年级超过了30人。”龚海兵校长说,“所以我们对学校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对每一位孩子负责,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
本网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陆云辉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