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调查显示:互联网渐成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

作者:高靓 黄蔚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新华日报》

本报讯近日,《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调查显示,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整体呈现低龄化发展特点,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次蓝皮书对北京、重庆、广东、江西、甘肃、辽宁等六省市的中小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旨在更好地探究我国中小学生的网络学习和生活方式特征。

调查发现,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中北京学生最高,占27%.但是,运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存在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呈增强趋势。

研究也发现,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构成一定影响。比如,学生普遍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高中二年级学生“总是预习”的比例仅2.8%,预习比例最高的小学三年级也仅有22.4%.研究者认为,预习是学生自我监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可能解释为何微课等互联网教学资源目前尚难在中小学生中推广。

蓝皮书首席专家黄荣怀教授表示,研究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人们已经认同“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一理念。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和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教育研究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前提并与之相匹配,而变革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学习者,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怎样生活的和怎样利用网络的。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