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还记得7月底、8月初新华报业推出的“你的大学父母的梦”全媒体行动吗?那一组报道中的3个孩子,如今是否已顺利走进大学校园?当他们开启人生新的篇章,父母的梦是否也注入了新的内涵?为了帮助每一个美好的梦想成真,社会各界又有多少无私的付出?在大学陆续迎入新生之际,连日来,我们的记者再次回访那3个家庭,并走近一个个关注贫寒家庭圆梦大学的普通人,记录下新的感动、力量和希望。
请通过我们的报纸、网站、微博和微信账号,加入今天开始推出的此次全媒体行动“第二季”。
一辆自行车,载来父母爱的期冀
9月6日晚9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室内的灯、路旁的灯与天上的月,共同照亮第一食堂门口学生会招募新成员的布告板,“超越自己的优秀”这行大字清晰可见。
刚刚结束军训的夏昕,在食堂旁找到自己的自行车,推起车,与记者边走边谈。
车是他的父亲夏正祥下午才骑来的。因为儿子在电话里说起从宿舍楼到教学楼很远,老夏决定把自行车送到学校,帮儿子节约点时间。
老夏跟老板请了假,下午4点从市区出发,5点半才抵达陌生的大学校园。等了半个多小时,他与结束训练的儿子通上电话。在食堂门口交接自行车后,儿子拉住他,一起吃了顿晚饭。 “跟我爸总有说不完的话。8月31号报到后,我每天晚上都打电话给他,聊聊学校里的事,考试啊、体检啊、交了朋友啊。我用的校园卡每个月有100分钟免费通话。”
小夏打算过段时间,双休日还去饮料店打工。“爸爸说不干涉,但他其实很在意我的学习。”夏昕腼腆一笑,“他已经在担心我读的药学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了。”
老夏的担心,透出他和妻子对儿子尽早自强自立的希冀。他告诉记者,交给学校的9000多元,除了5000元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的资助,其余都是儿子暑假打工所得。不打算申请学校资助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负担,人不能太贪,占人家的名额不好”。
为儿子就近上中学租的房子,9月底就要退掉。10月份,他和妻子将一起住到工地。听记者转述父亲的这个决定,小夏沉默了好一会,说道:“感谢父母带我到南京来上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走进大学的门。他们本可以让我在老家留守,那样能少花多少钱、少吃多少苦啊。”
月光下,小夏和自行车的影子越拉越长。
一盒甜月饼,母亲的嘱咐萦绕耳畔
9月7日,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新生冯晶晶,收到一盒北京寄来的月饼。
“妈,月饼收到了。不是说好了您留着自己吃,咋又寄来啦?”冯晶晶拨通母亲张兆荣的电话,笑着埋怨起来。
月饼,是张兆荣在北京干保洁的家具城里好心商户送的,总共8块,她全部寄给女儿。她和在长沙打工的丈夫冯昌芝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孩子高考没陪,孩子上大学也没送……
独自报到上学那天,冯晶晶看到不少同学都有家人陪伴,心里有些波澜,不过很快就平静了,因为她早已习惯了独立自强。
采访中,记者准备把喝空的饮料瓶扔进垃圾桶,冯晶晶却要过去,捏扁、放了起来。“妈妈干保洁时,攒饮料瓶卖,一个月能有几十元,我也可以这样做,多挣一点是一点。等稳定下来,我准备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或者到外面打份工。”
张兆荣不支持女儿的想法。“现在好好学习最要紧,需要用钱,我和她爸都能再挣。我最近就准备再攒点钱,给孩子买个电脑。”虽然在打工问题上,母女俩意见不一致,但说到女儿,张兆荣心中的骄傲,还是通过电话实实在在地传递给了记者。
“这次开学典礼上,俺闺女作为新生代表上台发言呢。”虽然没有机会在现场听女儿发言,但张兆荣从电话中听到女儿的心声:我们也许不是高考这条路上特别出色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未来也不出色,既然决定继续学业,我们一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努力学习,向家长、老师、社会证明我们是优秀的。
对于妈妈将自己的表态一五一十地告诉记者,冯晶晶略带羞涩地说:“其实,这是妈妈对我的叮嘱。我开学前回徐州,妈妈到火车站送我,跟我说,要好好学本事。”伴着豆沙月饼的香甜味儿,妈妈的嘱咐,又萦绕在冯晶晶耳畔。
一场团圆宴,他大声说出未来规划
中秋节的团圆宴上,赵鑫宇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可以免费上大学了!
根据我省最新出台的政策,今年秋季起,江苏高校新入学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对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赵鑫宇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妈妈王银燕笑得特甜:“儿子,我们赶上好时候了。”
虽然还没到9月13日的报到日,赵鑫宇早已通过网络,与尚未谋面的新同学们接上了头。在QQ群里,他大方袒露自己的“特殊”情况,引来一片敬佩之声,同学们争着给他留言:赵鑫宇,不要担心,以后我们就是你的拐杖!
看着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给他支持和鼓励,不善言辞的赵鑫宇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暑假里,他不仅坚持锻炼身体,还预习起了大学课程,每天自学金融数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加紧背诵英语词汇,希望能在大一拿到英语四级证书。
“我做这一切,希望能够告诉妈妈——我能行!”赵鑫宇告诉记者,为了驻校陪读,妈妈跑了两次常州大学,与校方联系宿舍事宜。看着妈妈为他奔波,他只有用更加勤奋的学习来报答。
团圆宴上,他大声说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我不仅要出色地完成本科学习,还要读硕士、博士,做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对身患脑瘫、行动不便的残疾孩子来说,这一规划,实现起来绝非易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残疾人研究生教育,残疾大学生须与健康大学生一同竞争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资格。然而,赵鑫宇的果敢,他从家庭和许多个友善的陌生人那里汲取的爱的力量,却让记者深信:
为了明天,他们不会停息努力,只会坚定前行。
(本报记者 王岩 马薇 徐冠英)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