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书,一群人
南京大学 陆梓豪
你,书架,总委屈,因为书太多。佝偻着背,两面玻璃泛白光,你斜着身子俯视书桌,像在期待哪天塌掉了砸到我。你说你要减负。
我?我有什么办法?如今世上爱读书的人不多了,偏偏在我身边有一群。
坐沙发上那个是我妈。没错,你肚皮最底部一摞金庸古龙都是她年轻时买的。那时能有什么高雅的读书品味?好看便可以。本来我妈更喜欢旅游,可是工作了,要教好几个班,做班主任,重任在身,云游四方成了泡影,只能看书解闷减压。年轻,床头一本金庸,看到半夜才睡,第二天也不困。后来她年纪渐增,精力减退,除却看些“教育学核心期刊”,不再涉猎文学。
到底是教语文的,教了二十几年,觉得不对:教师自己不热爱文学,怎么把汉语的美感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我妈看我喜欢读书,于是没事从我书架上抽两本。
渐渐地,我们的谈话变成这个样子:我觉得格非写得没有余华好。王安忆?王安忆的语言炉火纯青了,你哪里仿得来?阿城模糊了文言和白话的边界。用好梁启超的新民体,打官腔都是文雅的事……这多好。
再看看你肚皮左侧,中学校刊旁有本书,是伦写的。通过博客认识伦有五六年了,论关系,“我们的母亲在大学时是闺蜜”,现实中只见过一面,不足六小时,感觉上却是很久很久。“谁先出书”这件事上,他赢了,谁让他如此早熟且锐敏。
他研究政治。一开始我们对不上号,我正迷村上春树,他也只是谈谈《民主的细节》之类的畅销书。我在政治领域的热情才被点燃,是因为他推荐的书单里有《顾准文集》。方读完,便发现许多熟悉的法则可疑起来,略略深思,似乎触及了禁区,又觉得不多想想就不肯罢休。如此折磨淬炼思维,定是好书。在历代思想家中,顾准不是最出色,但必然是极有灵魂导师般的魔力。
我当然不会任由伦抛出书单来折腾我。经过我的宣传,他终于买了本《2666》,中计了。波拉尼奥的书显然有很大的野心,复杂、深邃、厚重、锐利,像一种大型刑具,同时拷问文学与现实。伦看了大约有二十几天,身心俱虐,文学梦发作,要写《1333》,未果。不过我们都认为书中揶揄马尔克斯的段落甚是有趣。
文学梦发作的岂止伦,还有我,还有润。高二以后润一直是我的对手,每逢大考自然要比比分数,特别是作文。可是我们的考场作文总是命途多舛,明知出题人的喜好保守,偏要出格。所幸功底还都扎实,处处可以把分数补回来。
我们一起参加了一系列所谓作文比赛,奇妙的是每次她得的奖都高我一等,当然这不妨碍我们私下互相吹捧。同为理科生中的文科爱好者,我们对数理化奥赛提不起那种深入骨髓的求知欲,上培训班的时候偷偷翻课外书。我在讲义反面写了万余言的小说然后刷题,她看完《1984》倒吸一口凉气便拿起草稿上办公室问问题。适逢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由湖北省出题,难极,铩羽。润难过半天,觉得没什么,实力攒在那里,不会无用,我遂释然。润酷爱史铁生,多少塑造了她那种持久乐观的性格。
高考,发榜,润的分数让她一夜成名,我对自己不甚满意。从此疏远?哪能!按从前放长假的惯例,她让我开个书单。开书单不是难事,但是总觉得不够,又去上海书展买了本新出的史铁生纪念文集送给她。扉页上写了“赖有斯人慰寂寥”,北京太远,一边在食堂排队一边谈文史哲的日子怕是不能重现了。
你,书架,我知道你的委屈,你要担负的不只是这些书的重量,还有故事,还有那些人们的影像。那本翻到破的《活着》推动了数学奥赛班内部的“余华热”,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因为我的一篇书评从此流入班内的互借网络,跟风买的李娟仍然不如张承志那样能引起我长久的兴趣……
我在南京,我妈在家,伦在LA,润在北京,我只要想到家里还有一架书,就觉得从未和这些人失去联系,从未丢失我中学时代的记忆。
所以,答应我,别抱怨身上的重负。坚持住,好让数十年之后的我们再面对这些书的时候,能够自负地说当年我给我漫长的读书生涯起了个好头。
陆梓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12届毕业生,匡园文学社常务理事,现就读于南京大学。
书外小风景
朱颖哲
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的开头,曾这么写读书前的准备:“你先要找个舒适的姿势: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卧、侧卧或者俯卧;坐在小沙发上或是躺在长沙发上,坐在摇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张吊床的话;或者躺在床上,当然也可躺在被窝里;你还可以头朝下拿大顶,像练瑜伽功,当然,书也得倒过来拿着。”
诚然,在很多人看来,阅读环境的重要性,或许不下于阅读本身。而个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状态,自然也是大有不同。有人爱一壶清茶晓光穿户,有人爱慵懒午后蓝调入耳,有人爱深夜烛下寂静无声——然而当你还身处学校时,这些几乎都成了不可能。
寄宿时,大部分时候,环境只能将就而已。
最窘迫的,当然是半夜躲在被窝里,把自己和书裹成蚕蛹,然后打着手电,悄悄地一页页翻过。这种情况,必须注意手电筒的功率不能太高,不然光就太亮了,会从重重棉絮中透出来,容易被执勤老师发现。此外,被子里空气不畅通,手电筒的光又常常把人照得满头大汗,所以每隔几分钟,就得把头探出来透口气。
相比之下,教室里看书,就从容许多。
譬如上课前正看到精彩处,铃声响后仍然忍不住看下去,这时的做法是把书垫在大腿上,用桌肚的下沿压住书页,趁老师不注意就飞速瞄个几眼。或者胆大点,假装埋头看教材,实则视线一直集中在身下藏的书上。不过,门外一旦有老师经过,过不了几个小时,班主任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必担的、甜蜜的风险。
晚自习就稍微自由些,急匆匆赶完作业,翻开书页时就很有底气,能理直气壮地看上好久。若是不幸竟恰逢考试前期,不留看闲书余地,还有最后一招:仍旧是把书在桌面上摊开,不过下面一定要放着笔记本,手里也必须拿着一支笔,有老师问起,便可光明正大回答说:“我是在积累作文素材。”
这一招可以化用到不同场景中去,比如语文早读,任务完成后,觉得心痒想看书了,我就会从桌肚里抽一本,竖放在桌面上,有人经过就装模作样读上几句,美其名曰“培养语感”。
写到这里,我得承认,相当长一段时内间,我都以为自己是这么边和老师们斗智斗勇,边给自己创造出一些阅读余裕来的。后来我去支教,才发现当年自己想岔了。很多时候,不是我耍的小聪明真瞒过了老师,而是他们没有揭穿,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我偶尔的良性越轨视而不见。就说上课偷偷看书这一点,其实从讲台上一眼扫下去,迹象相当明显。
除却这些场合,校园里还是有一些地方,能让人毫无负担地享受看书本身。图书馆就很好,巨大的落地窗,正对乐群湖水,傍晚时落日熔金,从书页上偶尔抬眼,就陷入一种辽远开阔的情绪中去。或者匡亭旁的草地上,人迹罕至,只有鸟鸣作伴,空气中弥漫草木清香。小草密密铺在身后,或躺或坐,都很惬意。若嫌光线太强伤眼,就找片浓密的树荫,倚在树干上,曲起双腿,把书放在膝头,闲闲地翻。
假如时间可以回溯,我很愿意回到那时任一个午后或夜晚,身边是见过千百次的熟识的脸,手头有一本书正待我去翻开。人终究是种怀旧的动物,明明此刻加诸阅读的限制,比那时要少上太多。大概理想的阅读姿势,多数藏在回忆里。
朱颖哲: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013届毕业生,现在清华大学就读。
小忆高中读书
北京大学 华天韵
许久没有这样,在深夜宁静里梳理心绪。
读书,这两个字轻轻抛出,就似乎有了清流洗涤、尘埃荡尽的感觉。初入大学,原本高中里信誓旦旦的读书计划尚未付诸实现,心内常苦恼不安。精力又被各种学业学工分散,习惯于社交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一时竟然是浮躁胜过了安宁,喧嚣不停。此时回望高中经历,算是我迷途中的一次回望,亦可明前方的路。
小忆高中,初进高一时自然是稚嫩的坯子,读的范围不广,也常陷足各种网络文学中。其实我丝毫没有要贬低网络文学的意思,关于这个高三时候还有同学跟我认真讨论过,网络文学中绝不乏佳作精品,只是从更大的样本容量看,快餐式的情节、扁平的人物、脱离社会意义的架构使其整体质量偏低。我主张的阅读形式向来是宽松不拘、任其发展的。什么都可以读,随着认知演进,读着读着,选择自然会变化,更宽、更深,读书者也更具有鉴别力。
我总是无法避免谈对我影响最深的那个人。但若是依照心底的愿望,倒宁愿他安静地躺着,一种不以言语表达的默契。我总是害怕,谈多了就好像是为了喜欢而喜欢,喜欢的原因也变得像一种熟练的托词。但毕竟,这一路阅读不能少了他,史铁生。高二时候开始读很多他的作品,便有神思契合的感觉。对于生死、苦难、个体意义等等的思考,影响我很多。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生命从某一段开始,忽然变得立体而有价值感了,那个转折点就是个体思考的开端。读铁生,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开端感。那时候他还没去世,我成天想着哪天若我的境界够得上跟他对话了,就去北京找他。刚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我半天说不出话,默默流了一行眼泪。
如果说读铁生更多专注于个体生命与意义,那么高三时候读的一套书就相对注重宏观,探讨个体与国家、个体与世界等社会意义。是一套大学生人文启蒙的书,自主招生时老师推荐的。我总觉得中国学生的人文启蒙太过瘦弱,此书算得上是很好的补课。不过据老师说竟然是停印的了。
常有同学问我,推荐几本你最喜欢的书吧。我常常也想这么问身边博览群书的同学。只是有时候有书缘,那一本你恰好就投入进去了,恰好你所经历过所思考过的在一段话里产生了共鸣,恰好合上书的时候你心里波澜涌动难以自平。他人之美酒,己之毒药。虽则没那么夸张,但也有相通之处。我偏爱中国文学,可偏偏你喜欢拉美文学;你读不进那个日本名家的书,可偏偏他就觉得句句敲进心坎。读书是难得的如此私人的东西,让自己的鉴赏观符合一切主流评价几乎是不可能也是徒增痛苦的一回事;私人化的阅读选择,正也是个人特性的投射。这很珍贵。
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需要被培养,也需要坚持。所谓喜爱可能就是某个午后你突然从沉浸里抬头,发现这是如此美好的感受,于是坚持下去。备战自主招生时读《1984》,触动很大,读起来就放不下去;高三时忽然翻出小时候读的《再生缘》,读得又是一下子收不住。这种书瘾不受理智控制。学校做得真的很好,书香小教室,图书馆,读书的氛围能如此浓厚是多么可贵。我还记得流连在新装的小教室外,独自眼馋,慨叹失之吾命啊。也许从单纯的情节阅读者到一个能静下心细细剖析深意或者能啃得下学术大部头的“学者”,坚持是一种必要的品质。期间枯燥和无聊的确可能袭击,但坚持到最后必然是口齿含香、受益匪浅。
读书自然能让人受益,近的说有考试作文,远的说有什么气质风度的塑造。没错,我并不回避这些。但以一个崇敬读书的读书人的身份来看,略有唐突,略感复杂。很多事情不是一定得有一个本身之外的目的。读书的目的也许就是读书本身,附加的太多意义,是教化和说服时候用的,对自己的享受和坚守,没那个必要。
对读书一直坚守着这种崇敬感,顺接着对写作也是,因此到了大学也不愿意写什么公文写作。还记得高三时候一次作文获奖,要写获奖感言,得这里鸣谢那里鸣谢。我脾气忽然上来了,拧着就是不愿意写,还大哭了一场,最终以一篇檄文式的《固守真诚》收场。不愿意轻易亏待了手里这支笔。这年头,能坚守的,真的不多。
华天韵: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毕业生,2012年江苏省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现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
丰富的校园生活让青春美丽绽放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1)班 张天玥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但这里的生活并不单调,有着丰富的社团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青春在这些精彩的活动中美丽绽放。
社团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高一年级每个班都会成立社团,每位同学都必须参加一个社团。每个新学期开始都会有社团招新活动。招新时非常热闹,各社团会用各种新奇的方式招纳成员,比如欢乐义工社团常常举着横幅做宣传,折纸社会摆出自己手工制作的各种小作品,街舞社会现场表演街舞等。现在我们有不少办得非常成功的传统精品社团,每年也会创办不少新的社团。我们的欢乐义工、模拟联合国、合唱团、Scream报社等是传统社团,而西班牙语社、法语社、Rolling涂鸦社、高数分析、风雅颂等则是2015年新成立的特色社团。我校合唱团曾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演出,赢得一致好评。模拟联合国社团在寒假赴南京参加模联大会,表现优异。我参加的是Rolling涂鸦社,我们现在正在着手Rolling自主品牌创建,自己手绘了很多本子、信封、纸袋等,办了一次义卖,收获颇多。接下来我们还会计划一系列关于手绘T恤、牛仔服的活动。
我们学校没有学生会,它的功能被模拟城市取代了,但模拟城市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会。模拟城市的口号是“让民主,在模拟中真实”。我们把校园想象成一个微型城市,借助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来管理校园。模拟城市由市长和五个部门组成,包括秘书处、调研部、社团部、宣传部、活动部。模拟城市由2014年毕业的史美琪同学创办,现在她就读于北京大学。模拟城市从创办到现在奕已日趋成熟。平时校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广播站、宣传策划、社团管理,大到学校进行新闻发布,小到物品报修,都由模拟城市政府来管理。模城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模拟城市还推出了“项目孵化器”, 每位同学都可以提出项目设想并交给模拟城市,通过论证和审核的项目都将由模拟城市政府帮助实施。比如我们的模城银行就是其中一个重点项目,这是模城政府策划、与工商银行合作的一个项目,旨在方便学生存取现金、寄存物品,工作人员全是学生。此外,还有模拟听证会、网上模城等项目。我们还组建了议事委员会,每班选举一名议事委员参加,每两周一次,提出近期同学们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议案通过后模拟城市政府将会逐一解决。如同学们反映实验楼底下的草皮被践踏严重,希望整改,模城秘书处与学校后勤处沟通后认为草坪设计的确存在问题,已施工整改并恢复美观。
我们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去五保老人颐养院陪老人聊天,对老人进行精神赡养;我们去宜兴开着综合实践活动,有爬山、采茶、捡柴做饭、爬毕业墙等精彩的拓展项目;还有“沿着锡流的道路前进”徒步远足活动,纪念“九·一八”清唱国歌活动,“体悟崇高,敬畏崇高”参观远望号海军基地活动等等……
每一项活动我们都与老师一起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都因我们的设计与参与而意义非凡。这些活动也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一个个深刻的印记,留下了温暖的记忆,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美丽,更加不同凡响。
生命因课程而精彩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7)班 胡澳林
锡山高中自由、开放、民主的课程体系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在这里,我像是冲入更广阔天空的鸟儿,迎来人生的新阶段。
从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从周二至周五,每天七、八两节课全部改成学生自主选择的走班课程。这一体系打破原来“一班一教室”的常规,实现了每门课有不同的同学、一人一张课表的新形势,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一课程体系包括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拓展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为私人订制的独特课程中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其中,艺术、通用和信息技术是必修科目,但里面仍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艺术有合唱、电声乐表演、心灵插画、书法、微电影等,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气质,陶冶艺术情操。通用技术课程主要在匡园科学院进行,这里是科技活动爱好者的天堂,CAXA制图与设计、电子制作、智能机器人、创意设计等,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基。信息技术分有基础、多媒体、编程等多个层面,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情况选择,适当进行提高。
这学期我选择了篆刻和机器人这两门课。在篆刻这门课中,我从小小的印章里体味到了中国文字学的精深,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要知道,要将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变为价值数倍的印章,没有精通文字学内涵、熟练的刀法和耐心是不行的。机器人课程更是让我惊叹,学校能提供这么多的机器人用具和专业的教学,真是每位学生的福利。
除去必修科目,我最喜欢的就是选修课。在选修课里,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学习,抛去必修的种种限制,自由地学习,全面地发展。其中,哈佛演讲与辩论、英语戏剧体验等都是从哈佛大学引进的金牌课程,置身其中,我们的口语水平得到了有很大的提高。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法语课,它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我们学校是无锡唯一一家由政府支持开始法语课程的高中。我们的法语老师是来自普罗旺斯的法国高材生,她给同学带来原汁原味的法语,让同学们了解法国的风土人情。其实,为了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从校外聘请了大量的教师,他们给同学们带来了专业的辅导。
学校的走班课程才刚刚起步,正处于摸索阶段,而已经成果显著,经过这段时间的体验,我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和魅力。每当我从教室里走向艺术楼的时候,我总怀着欣喜。能在高中体验到如此先进的课程模式,真是一大幸事。
“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精神丰满”,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生命旺盛”。也是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形成“巅峰体育课程”。如今,我们高一学生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击剑、游泳、跆拳道、瑜伽等十余门高端体育课程。每天下午四点半,在夕阳的斜光中,同学们或者兜着篮球,或者过着足球,或者扛着球拍,或者背着泳衣泳帽兴奋地冲出教室,去体育馆、游泳馆或者击剑馆,学习各自选择的巅峰体育课程,进行一个小时的健身运动。所有学生一起在校园中锻炼,这真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选修的是击剑和跆拳道课程。击剑课是学校重点打造的课程。拥有击剑馆的高中更是在全国都少有,而我们的击剑馆有16条固定剑道和4条可移动剑道,是全国最大的校园击剑馆。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学校还特意将班会课改成班级团队建设课,以体育活动的形式开展。我们在班团建设活动中,既体验到了快乐又磨练了团队意志。班主任更是会参与其中,活跃了活动的氛围,增进了师生情感。
这些丰富、新颖、民主的课程,让我们拥有独立精神、独立人格,让我们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成才,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而舒展。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