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教授陆剑杰投身老年教育的故事
身材瘦高,声音洪亮,思维敏捷。在金陵老年大学,接受记者采访的陆剑杰看起来丝毫不像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
陆剑杰在市委党校讲授哲学数十年,桃李满南京,不少省、市老领导都跟他学习过哲学。
1997年,陆剑杰退休后,在继续进行哲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曾就任市委办老年大学——金陵老年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并曾被选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兼任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至今仍在“主任”任上。
近20年来,陆剑杰积极投身于老年教育事业,为实现无数老人的读书梦辛勤而快乐地工作着。
助推金陵老年大学发展,让万余老人圆了读书梦
金陵老年大学开办至今,已有32年历史。在办学到第14个年头时,金陵老年大学来了两位专家型领导。一位是金陵职业大学老校长张中强,分管教学;另一位就是刚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岗位上退休的陆剑杰,负责把老年教育科研推向新的高度。
陆剑杰到校后,同研究室同志合作开展科研,选定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金陵十姐妹”老年人生的启示》。这10位离退休女干部,通过学习创作成为老年画家,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她们登上了人生的更高境界。”这正是老年教育的本质——提高素质、完善人生的体现,也是金陵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向。
在以后的岁月中,陆剑杰先后指导完成的校级课题达到14个,为金陵老年大学的迅速发展贡献力量。那时,该校在校学员1850人,课程不到30门;到今年,学校学员总数已达1.25万人,课程发展到191门。
陆剑杰不仅主持全校的科研,还亲自参加教学。
“文史哲教学是欧美老年大学的基本课程,占课程总量的70%以上。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总量中,文史哲课程不到20%。”陆剑杰介绍,为此,他倡议开设“经济政治热点讲座”,亲自讲授哲学课程,使金陵老年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哲学课程的老年大学。
离休老人鲁民听了陆剑杰哲学课程后说:“陆老师帮助我们总结人生。我们以前为革命事业奋斗,无怨无悔;现在选择在老年大学以学习和创作度过晚年,更觉人生精彩。”
陆剑杰还创建了金陵老年大学的文史院。这是全国老年大学中唯一的文史研究院,创作研究员现有180人,吸收了22位作家参加,每年创作研究成果超过100万字。
组织课题研究,推动南京老年教育走向普及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教育成为热门话题,南京老年人的读书求知欲空前旺盛。市委、市政府顺应这一需求,将老年教育推向普及与提高。
2001年底,南京有市老年大学1所、区县老年大学12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24所;老年学员5774人,全市入学率不到1%。到2012年,南京有市老年大学1所、区老年大学11所、街道老年学校70所、社区老年学校677所,受教育人数达到7.89万人,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全市老年教育的入学率接近8%。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陆剑杰以南京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跟会长杨守清等一起,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立项、推广先进经验、做好决策咨询工作等方式,为全市老年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懈努力着。陆剑杰在2004年、2008年、2012年三次组织发展全市老年教育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市委认可,转化为以“两办”名义发布的三个老年教育文件。
指导全国老年教育研究,足迹遍及全国200所学校
作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剑杰还全力指导全国老年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带动全国老年教育的发展。
在两届主任任期内,陆剑杰共指导了8个重大课题的实践研究,访问了全国200所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陆剑杰在“全国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特色规范、分层规范、适度规范、逐步规范”四个原则,已被全国各地接受;“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关于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办学坚持两个“纳入”方针的提出,也是陆剑杰总结出来的。所谓两个“纳入”,就是既纳入教育,又纳入社区建设。
2014年9月,教育部召开“牵头编制《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会议”。陆剑杰以专家身份出席并作了长篇发言,指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并提出解决突出矛盾应取的对策,引起教育部分管部长的重视。
放弃高收入专注公益20年,被誉“风范长者”
陆剑杰在全国党校系统中声名远扬。
200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相关会议在成都召开。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负责人对陆剑杰说,在省级及其以下党校的哲学教师中,陆剑杰的研究成就堪称首屈一指。但陆剑杰不计得失,把退休后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老年教育事业中。
“陆教授真是一位风范长者。以他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名望,在外面讲课的费用是很高的。但是他放弃了这些高收入和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年教育领域中来,很值得我们敬佩。”金陵老年大学副校长王玉珍教授说。
“退休后,陆教授仍一有时间就到市委党校讲课,帮助年轻教师申报课题,从不计较报酬,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党校人,同时不遗余力投身老年教育的公益事业,展现出了他为社会奉献一生的高风亮节。”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高信奇说。
“陆教授的人品学识都令我们钦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要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再作贡献。”市委党校原哲学教研部教授孙景坛说。
《南京日报》2016年10月5日第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