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统一思想行动 遵循教育规律 实现“人人出彩”

作者:葛道凯 发布时间:2017-07-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从6月开始,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系列学习座谈会,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指导工作实践。第二场座谈会于7月4日在南京召开,主题为“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与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葛道凯讲话,8位来自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学一线的校长和管理部门负责人畅谈学习体会。本报本期推出第二次学习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专辑,敬请关注。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  葛道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我们要深刻体会习总书记所明确的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认真思考谋划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谋划。职业教育应该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嗅觉”最敏锐、反应最快的一类教育。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从经济社会发展中汲取营养,否则会失去根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要求。我们要瞄准国家和省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开放思维和开阔视野,紧扣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从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一步找准职业教育定位,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必须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等相适应,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层次和布局。切实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和专业硕士,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灵活多样、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

  三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施。要真抓实干,强化标准引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特色、实力强的骨干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专业群;深化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与生产实践紧密对接;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努力使人人有出彩机会。

  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人人出彩”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贫困生、学困生等谋出路,实现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还要关注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教体系,完善继续教育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机制,主动参与企业职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向社区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此外,职业教育还要唤醒学生的成长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前途树立信心,并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基础,在文化课和专业课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帮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

  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职业教育虽以就业为导向,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考虑,为他们的就业、择业、终身发展打好综合素质基础。要持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生涯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把学习综合知识、提升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是坚持学以致用。习总书记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和培养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要创新德育理念,丰富内容和载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要引导学生树立“做什么像什么”“干一行精一行”的信念,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环境、认真工作、认真生活。

  习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职业教育思想上来,切实增强办好职业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