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多了、选择多了,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
进了大学门,先学“管自己”
27日下午,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馆内,2017级新生会操表演,展示军训成果
冯凯敏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眼下,2017级大学新生陆续从“军训模式”转入学习常态。从原先被老师家长“管得很严”变为“自己管自己”,新生适应过程中将面临何种挑战?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早发现“不合适”及时转专业
有人将“大学”英文单词University音译为“由你玩4年”,耐人寻味。“与中学生不同,大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在东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徐刘佳看来,这对新生来说也是考验,有些学生会因为“没人管”而沉湎于游戏、网吧等甚至为此逃课,“应早点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间精力就不会用错地方”。
徐刘佳高中生物成绩比较好,高考时填报临床医学专业,可初步接触课程后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有些“水土不服”。“临床医学专业需要硬背的东西很多,每一条血管怎么走都要记清楚,而我喜欢学灵活一点的东西,自己的强项是动手而不是记忆。”
“转专业!”拿定主意后,她开始“做功课”——到心仪的自动化专业“蹭课”,高数、物理、英语等课程她“蹭”了整整一学期。今年暑假,她又拿出冲刺高考的劲头,终于在8月下旬学校组织的转专业考试中以第二名的成绩如愿以偿。
“敢尝试”让大学生活不平淡
南京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三学生陈苏苗家在邳州农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相依为命。2012年父亲遭遇车祸,她成了孤儿。父亲去世前一直希望女儿考上大学,高中三年,陈苏苗拼命学习。“高二时要冲‘小四门’,我早晨经常5点钟不到就起床学习。”
“能考进南医大的同学都比较优秀,但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也会让人因过去的‘优秀感’消失而感到平淡迷茫。”陈苏苗坦言。不过,她“敢尝试”的性格特点很快显露出来。大一下学期,学校有个去韩国某大学交流一周的机会,但名额很少,她没有因为“低概率”而放弃争取,最终凭借学习成绩和面试成绩“双优”入选。大二时,她又争取到去台湾高校学习一学期的机会。两次“走出去”,开阔了陈苏苗的眼界和格局,促使她锁定考研目标。“考研相当于再考一次大学,会很辛苦,但能在专业上得到提升,值得拼一下。”
陈苏苗读高中的费用是靠邳州市政府和一位好心叔叔的资助解决的。上大学后,在得到地方政府持续资助的同时,品学兼优的她又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奖学金等,无需再为上学费用发愁,她也因此特别渴望早点“回报社会”。大一暑假,她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小学支教20余天,给留守儿童送知识送快乐。大二暑假,她又组织贫困生志愿者前往宿迁农村小学支教近一个月。
早准备考证考研早主动
“我们在高中时常听老师和家长说,你现在好好学,到大学就轻松了。大学确实比中学轻松多了,但要防轻松过度、时光虚度。”南师大学科教育专业大四学生李好提醒新生。
今年7月成功保研,李好眼下已提前进入“读研模式”。在她看来,新生应尽早对大学生活作出规划,比如考证、考研或确定未来就业方向等,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以考证为例,结合未来职业方向,备考就是个‘充电’过程。”李好说,大学几年自己先后获得专业英语四级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英语中级口译证书等。自己的志向是当老师,她经同学介绍在一家教育机构兼职,跟那里的老师交流后发现,读研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帮助,学长们给她提了中肯建议。她从大二开始准备考研,天天泡在图书馆,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今年7月学校保研考中,她以第三名的成绩加上过硬的平时成绩获得保研资格。
全面发展日后好找工作
校园流行乐团社长、校“十佳”歌手大赛冠军……东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四学生孙贺,带着过去几年积蓄的综合实力证明开始求职,没费多少劲就被一家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录用。
“共有几十人参加面试,录取8人。”孙贺告诉记者,9月22日自己收到录用通知,第一年的年薪在10万元以上。“这家培训机构有个理念很打动我——‘教不好学生就等于在骗钱’,机制也比较灵活,每年有4次加薪机会,所以我不再观望。”
有些新生进大学后,除了学习,社团活动不参加,孙贺认为这样做未必明智。孙贺很喜欢唱歌,进大学后就加入音乐社团,并在大二时担任流行乐团社长。“在社团活动中,我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历练,而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
“当然,新生稳定参加一两个社团就行了。”孙贺感言,好好学习任何时候都没坏处,争取奖学金、保研等,成绩好都是必须的。只要学业与能力提升两不误,未来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