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江苏高校“海淘”青年精英不看“帽子”: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4 来源: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中,人才是各方竞争的核心,尤其是拔尖的年轻学者。通过论坛形式将海外青年学者请回国内“来校看看”,正成为一种“时髦”的引才方式。近日,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召开青年学者论坛,向海外学子发出热忱邀请。

  高校前期就做足了准备。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介绍,学院专门成立了人才引进办公室。“前期在MIT BBS(海外华人常用门户网站)发了公告,还联络了从我们学院出国留学的一些学生。”5月9日,在南京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前沿论坛上,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200多名学者参会,参会人员中,有90%已经取得教职,10%是成果突出、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前几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上,也聚集了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等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

  招徕青年学者,高校诚意满满。张辰宇说,人才引进办公室的委员包括两名“青年千人”学者,负责与来校应聘的人才对接。这样的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他们自己从国外回来,最了解引进人才回国后面临的种种问题,过去有些境遇让引进人才不太高兴的,我们会做加强和改善。”南京邮电大学更是安排了专门的教授对学者进行“一对一”的全程服务,确保前来参加论坛的学者对学校充分了解。

  有高校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在争创“双一流”的背景下,可以说是“得青年者得天下”。记者采访发现,各高校普遍捧出了优厚的条件。人才待遇已是“水涨船高”。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王振林教授介绍,比如说“青千”,过去给的年薪是30万元起,今年已经达到40万元起,此外引进人才还享有优惠购房,子女入学,科研启动经费不少于200万的待遇。各校还为引进人才增添“助力”,南航大人事处处长、高级人才办主任孙建红教授表示,该校专门为40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设立了“长空学者”计划,该计划分为“长空英才”和“长空之星”两个层次,入选者在培养期将分别享受每年10万元和6万元的人才津贴,今年还特意增加职工子女入学保障这一项政策。

  尽管对“青千”等有“帽子”的人才给予良好待遇,但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引才绝对不是“引帽”。

  王振林说,南大招聘中,人才评价将切合实际,不唯“帽子”而论,拟引进人才的学院领导将在校级评议中,陈述人才的引进原因。“比如该人才是否符合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方向是否有了同类人才,避免‘无序’和‘重复’的引进。”孙建红则表示,人才引进,将直接对应“双一流”要求,向学校高峰、高原、固本强基学科人才倾斜。当天,有很多青年科学家带着项目而来,他们更希望借助南航大的优势学科,共同合作科研任务。

  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如何留得住是个热点话题。“国内高校引人有个普遍的弊端,引进人才,只给好条件,但不加以培养,把人晾在了一边。”张辰宇说,一所大学,只有自己能培养出一流人才,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在近5年内,南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共128人,其中离职的有9位。”王振林认为,学校一方面要正视高层次人才的正常流动,另一方面必须为人才完善科研平台。

  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给钱送房”也不是让人才扎根的最佳途径。张辰宇说,必须给予人才引导成长的“关键路径”,给他们持续发展的平台,让不同质的国内外人才能够交流、碰撞。“人才有集聚效应,后人研究哥本哈根学派,发现他们当中资质为上流的也就个别人,大多数也就资质平平,但后来很多资质一般的人,也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说,要给人才组团队,凝练方向,帮助他们申请项目、基金,形成相互学习研究的良好氛围。”

  孙建红说,引进人才进入学校后,首先让他们自由选择院士、长江学者作为指导老师,在博士硕士招生上予以倾斜,帮他们组建“学者+学生”的团队;增加他们国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和海外导师、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

  引进“女婿”,也要留住“儿子”。对比高校也有不少实招。王振林介绍说,对于学校本土人才,学校也设立了“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年薪35万起,其他待遇也类比“青年千人”。孙建红说,“长空学者”计划不仅对海外学者开放,校内本土人才只要达到同样水平,也可以享受相应待遇。“让本土人才和国际人才相互融合,这是要做的重要工作。”张辰宇说。

  来自剑桥大学的那晓翔,是一位研究智能驾驶的青年科学家,他对加入南航大已经做好准备。“飞机是最早使用自动化智能驾驶技术的,而我是研究车辆工程设计的,飞机主驾和副驾的设置可以为设计汽车的智能操控提供思路。”那晓翔说,最吸引他的也是南航大的科研氛围,一旦入职,手上项目的研究立刻就可以开展起来。记者了解到,去年南航大通过该形式招来了20多位海内外青年才俊,部分才俊加盟南航后的当年即申请到了“青年千人”“江苏特聘教授”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高校“海淘”青年精英不看“帽子”: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
发布时间:2018-05-14   
来       源: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中,人才是各方竞争的核心,尤其是拔尖的年轻学者。通过论坛形式将海外青年学者请回国内“来校看看”,正成为一种“时髦”的引才方式。近日,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纷纷召开青年学者论坛,向海外学子发出热忱邀请。

  高校前期就做足了准备。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介绍,学院专门成立了人才引进办公室。“前期在MIT BBS(海外华人常用门户网站)发了公告,还联络了从我们学院出国留学的一些学生。”5月9日,在南京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前沿论坛上,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200多名学者参会,参会人员中,有90%已经取得教职,10%是成果突出、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前几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上,也聚集了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杜克大学等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

  招徕青年学者,高校诚意满满。张辰宇说,人才引进办公室的委员包括两名“青年千人”学者,负责与来校应聘的人才对接。这样的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他们自己从国外回来,最了解引进人才回国后面临的种种问题,过去有些境遇让引进人才不太高兴的,我们会做加强和改善。”南京邮电大学更是安排了专门的教授对学者进行“一对一”的全程服务,确保前来参加论坛的学者对学校充分了解。

  有高校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在争创“双一流”的背景下,可以说是“得青年者得天下”。记者采访发现,各高校普遍捧出了优厚的条件。人才待遇已是“水涨船高”。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王振林教授介绍,比如说“青千”,过去给的年薪是30万元起,今年已经达到40万元起,此外引进人才还享有优惠购房,子女入学,科研启动经费不少于200万的待遇。各校还为引进人才增添“助力”,南航大人事处处长、高级人才办主任孙建红教授表示,该校专门为40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设立了“长空学者”计划,该计划分为“长空英才”和“长空之星”两个层次,入选者在培养期将分别享受每年10万元和6万元的人才津贴,今年还特意增加职工子女入学保障这一项政策。

  尽管对“青千”等有“帽子”的人才给予良好待遇,但相关负责人都表示,引才绝对不是“引帽”。

  王振林说,南大招聘中,人才评价将切合实际,不唯“帽子”而论,拟引进人才的学院领导将在校级评议中,陈述人才的引进原因。“比如该人才是否符合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方向是否有了同类人才,避免‘无序’和‘重复’的引进。”孙建红则表示,人才引进,将直接对应“双一流”要求,向学校高峰、高原、固本强基学科人才倾斜。当天,有很多青年科学家带着项目而来,他们更希望借助南航大的优势学科,共同合作科研任务。

  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如何留得住是个热点话题。“国内高校引人有个普遍的弊端,引进人才,只给好条件,但不加以培养,把人晾在了一边。”张辰宇说,一所大学,只有自己能培养出一流人才,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在近5年内,南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共128人,其中离职的有9位。”王振林认为,学校一方面要正视高层次人才的正常流动,另一方面必须为人才完善科研平台。

  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给钱送房”也不是让人才扎根的最佳途径。张辰宇说,必须给予人才引导成长的“关键路径”,给他们持续发展的平台,让不同质的国内外人才能够交流、碰撞。“人才有集聚效应,后人研究哥本哈根学派,发现他们当中资质为上流的也就个别人,大多数也就资质平平,但后来很多资质一般的人,也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说,要给人才组团队,凝练方向,帮助他们申请项目、基金,形成相互学习研究的良好氛围。”

  孙建红说,引进人才进入学校后,首先让他们自由选择院士、长江学者作为指导老师,在博士硕士招生上予以倾斜,帮他们组建“学者+学生”的团队;增加他们国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和海外导师、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

  引进“女婿”,也要留住“儿子”。对比高校也有不少实招。王振林介绍说,对于学校本土人才,学校也设立了“登峰人才支持计划”,年薪35万起,其他待遇也类比“青年千人”。孙建红说,“长空学者”计划不仅对海外学者开放,校内本土人才只要达到同样水平,也可以享受相应待遇。“让本土人才和国际人才相互融合,这是要做的重要工作。”张辰宇说。

  来自剑桥大学的那晓翔,是一位研究智能驾驶的青年科学家,他对加入南航大已经做好准备。“飞机是最早使用自动化智能驾驶技术的,而我是研究车辆工程设计的,飞机主驾和副驾的设置可以为设计汽车的智能操控提供思路。”那晓翔说,最吸引他的也是南航大的科研氛围,一旦入职,手上项目的研究立刻就可以开展起来。记者了解到,去年南航大通过该形式招来了20多位海内外青年才俊,部分才俊加盟南航后的当年即申请到了“青年千人”“江苏特聘教授”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