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科学“减负” 持续“增效”

作者:胡金波 发布时间:2018-07-2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在南京市建邺区日前举办的第二届教育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2018年会暨“落实减负增效、深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作主题报告。结合建邺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并从中延伸,胡金波论述当前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要实现6个“融为一体”。本报本期摘编刊发这篇讲话,以飨读者。

科学“减负” 持续“增效”

■省政协副主席 胡金波

  我一直关注南京市建邺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建邺区基础教育是南京基础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创新性发展的真实写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近10多年来,建邺区基础教育连续跨越了缺教到建教、建教到有教、有教到优教三大台阶,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中以92.9高分持续领先,以“奋进之笔”书写了“得意之作”。

  建邺区基础教育已告别“供给不足”的昨天、正经历“有教向优教转变”的今天、将迎来“适合教育”的明天,进入了强内涵力、增获得感、提满意度、促可持续的新阶段。我们深感,既有幸于新时代,也有责于新时代,更应有为于新时代。

  减负增效是其中一道必答题。减负增效常说常新、解困解难、得道得人。它既是具有共性的东亚难题,也是具有个性的中国难题;既是“历时性”的难题,也是“共时性”的难题;既是政府孜孜求解、学校苦苦求破的难题,也是家长时时抱怨、社会常常斥责的难题。难字当头,如何迎难而上、破难而行?当前,减负增效可以考虑在以下六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

  一、减负增效要融价值、能力、支持为一体。减负由人为,善为则成,反之则败。大凡所为之事有值得做的价值、所为之人有做好的能力、涉及之利益关联人群愿意支持这样做,则可为可成,减负也不例外。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减负不会天然带来增效,减负不等于增效,但减负是增效的重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一要既“减”又“增”。“减”主要是减拔苗助长、集体焦虑的负担,减教与学之间不充分、课程之间不均衡的负担,减超越年龄、违反规律的负担,减盲目虚荣、牺牲未来的负担;“增”主要是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二要既“破”又“立”。“破”主要是破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破落后时代的教育体制机制,破停滞僵硬的教育方式方法;“立”主要是立导向,激发兴趣、快乐学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立规矩,依法办学、依规施教,顶层设计、科学推进;立机制,增强定力、遵循规律,统筹协调、各方用力。三要既“说”又“做”。陶行知小学校长彭小虎作的《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报告,提出把减负建立在切实有效的教改基础之上。我很赞同,我还以为,应在统筹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内在统一上作进一步研究,提高研究的精准性和探索的科学性。

  二、减负增效要融第一任务、第一要求、第一原则为一体。减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物之不齐,物之性也。”同样的课业负担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的课业负担在同一个体身上,其感受不同,差异很大。因此,减负问题要具体分析对待,防止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紧紧抓住“第一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守住“底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按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办学,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施教,按科学管理规律治校。紧紧扣牢“第一要求”,坚持体美俱进、身心健康、绘好“底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以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以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支撑,改革接受型学习,扩大研究型学习,增加体验型学习。紧紧把握“第一原则”,坚持知行合一、理实交融、形成“底蕴”,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的公平,提供大众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基础教育的至高本质;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的公平,提供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方法应用的崇高境界;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的公平,提供全面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科学治理的最高准则,追求“不知有之”、善为“亲而誉之”、防止“恐而畏之”、避免“辱而侮之”。

  三、减负增效要融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为一体。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既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堂,也是有效率、有活力的课堂,还是有韵律、有追求的课堂;既是荡漾着自由之波、涌动着创新之泉、游弋着快乐之鱼的课堂,也是学生今天不想走、明天还想来的课堂,还是受益终身、难以忘却、回味无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始于教师、终于学生;始于立德、终于树人;始于学会、终于会学;始于兴趣、终于刻苦;始于有形、终于无形;始于知识、终于审美。这样的课堂让每一间教室散发出快乐健康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每一次教学洋溢着求真尚善臻美的生命回想、让每一回师生互动回荡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生命欢唱。

  四、减负增效要融有计划的课堂生活、有情趣的课余生活、有温暖的家庭生活为一体。有计划课堂生活的功力在于,让有效教学增添新知、创新教学涵养能力、个性教学激发兴趣;有情趣课余生活的活力在于,让多样化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有意义的课余生活体现教育的引领性、“学中玩与玩中学”的课余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性;有温暖家庭生活的魅力在于,突出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为生之道”的熏陶,强化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为人之道”的启迪,着力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为学之道”的提升。

  五、减负增效要融学生减负、教师减负、校长减负为一体。基础教育不是无所不能,基础教育学校不是无所不包,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是无所不会,基础教育学校校长不承担无限责任。切实为校长减负,避免升学第一、分数唯一,使教育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学进程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同步、认知系统的开发与动力系统的激发相协调,深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改进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为教师减负,防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为教师减负的软性杀手,防止以学生考试成绩优秀率保持多少或者年年增长成为教师减负的硬性杀手。

  六、减负增效要融时装设计师、裁缝、补衣人为一体。校长集时装设计师、裁缝、补衣人三重角色为一体,既引领教育的“款式颜色”,又为学生“量体裁衣”,还为特殊个体“打好补丁”。“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校长应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硬着“头皮”,多争取资源,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时刻不忘把所分管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责任,厚着“脸皮”,多争取理解,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磨破“嘴皮”,多争取支持,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校长作为一名有情之人,就要“为天地立心”;作为一名有责之人,就要“为生民立命”;作为一名有识之人,就要“为往圣继绝学”;作为一名有为之人,就要“为万世开太平”。

  胸怀“减负增效”的梦想,就是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就是要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真本领。我坚信,在建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邺区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之花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陈路

科学“减负” 持续“增效”
发布时间:2018-07-2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在南京市建邺区日前举办的第二届教育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2018年会暨“落实减负增效、深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作主题报告。结合建邺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并从中延伸,胡金波论述当前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要实现6个“融为一体”。本报本期摘编刊发这篇讲话,以飨读者。

科学“减负” 持续“增效”

■省政协副主席 胡金波

  我一直关注南京市建邺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建邺区基础教育是南京基础教育、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创新性发展的真实写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近10多年来,建邺区基础教育连续跨越了缺教到建教、建教到有教、有教到优教三大台阶,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中以92.9高分持续领先,以“奋进之笔”书写了“得意之作”。

  建邺区基础教育已告别“供给不足”的昨天、正经历“有教向优教转变”的今天、将迎来“适合教育”的明天,进入了强内涵力、增获得感、提满意度、促可持续的新阶段。我们深感,既有幸于新时代,也有责于新时代,更应有为于新时代。

  减负增效是其中一道必答题。减负增效常说常新、解困解难、得道得人。它既是具有共性的东亚难题,也是具有个性的中国难题;既是“历时性”的难题,也是“共时性”的难题;既是政府孜孜求解、学校苦苦求破的难题,也是家长时时抱怨、社会常常斥责的难题。难字当头,如何迎难而上、破难而行?当前,减负增效可以考虑在以下六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

  一、减负增效要融价值、能力、支持为一体。减负由人为,善为则成,反之则败。大凡所为之事有值得做的价值、所为之人有做好的能力、涉及之利益关联人群愿意支持这样做,则可为可成,减负也不例外。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减负不会天然带来增效,减负不等于增效,但减负是增效的重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一要既“减”又“增”。“减”主要是减拔苗助长、集体焦虑的负担,减教与学之间不充分、课程之间不均衡的负担,减超越年龄、违反规律的负担,减盲目虚荣、牺牲未来的负担;“增”主要是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二要既“破”又“立”。“破”主要是破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破落后时代的教育体制机制,破停滞僵硬的教育方式方法;“立”主要是立导向,激发兴趣、快乐学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立规矩,依法办学、依规施教,顶层设计、科学推进;立机制,增强定力、遵循规律,统筹协调、各方用力。三要既“说”又“做”。陶行知小学校长彭小虎作的《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报告,提出把减负建立在切实有效的教改基础之上。我很赞同,我还以为,应在统筹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内在统一上作进一步研究,提高研究的精准性和探索的科学性。

  二、减负增效要融第一任务、第一要求、第一原则为一体。减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物之不齐,物之性也。”同样的课业负担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的课业负担在同一个体身上,其感受不同,差异很大。因此,减负问题要具体分析对待,防止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紧紧抓住“第一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守住“底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按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办学,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施教,按科学管理规律治校。紧紧扣牢“第一要求”,坚持体美俱进、身心健康、绘好“底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以合理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以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支撑,改革接受型学习,扩大研究型学习,增加体验型学习。紧紧把握“第一原则”,坚持知行合一、理实交融、形成“底蕴”,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的公平,提供大众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基础教育的至高本质;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的公平,提供适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方法应用的崇高境界;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的公平,提供全面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接近科学治理的最高准则,追求“不知有之”、善为“亲而誉之”、防止“恐而畏之”、避免“辱而侮之”。

  三、减负增效要融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为一体。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既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堂,也是有效率、有活力的课堂,还是有韵律、有追求的课堂;既是荡漾着自由之波、涌动着创新之泉、游弋着快乐之鱼的课堂,也是学生今天不想走、明天还想来的课堂,还是受益终身、难以忘却、回味无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始于教师、终于学生;始于立德、终于树人;始于学会、终于会学;始于兴趣、终于刻苦;始于有形、终于无形;始于知识、终于审美。这样的课堂让每一间教室散发出快乐健康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每一次教学洋溢着求真尚善臻美的生命回想、让每一回师生互动回荡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生命欢唱。

  四、减负增效要融有计划的课堂生活、有情趣的课余生活、有温暖的家庭生活为一体。有计划课堂生活的功力在于,让有效教学增添新知、创新教学涵养能力、个性教学激发兴趣;有情趣课余生活的活力在于,让多样化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有意义的课余生活体现教育的引领性、“学中玩与玩中学”的课余生活增强活动的吸引性;有温暖家庭生活的魅力在于,突出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为生之道”的熏陶,强化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为人之道”的启迪,着力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为学之道”的提升。

  五、减负增效要融学生减负、教师减负、校长减负为一体。基础教育不是无所不能,基础教育学校不是无所不包,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是无所不会,基础教育学校校长不承担无限责任。切实为校长减负,避免升学第一、分数唯一,使教育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学进程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同步、认知系统的开发与动力系统的激发相协调,深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改进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为教师减负,防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为教师减负的软性杀手,防止以学生考试成绩优秀率保持多少或者年年增长成为教师减负的硬性杀手。

  六、减负增效要融时装设计师、裁缝、补衣人为一体。校长集时装设计师、裁缝、补衣人三重角色为一体,既引领教育的“款式颜色”,又为学生“量体裁衣”,还为特殊个体“打好补丁”。“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校长应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硬着“头皮”,多争取资源,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时刻不忘把所分管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责任,厚着“脸皮”,多争取理解,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磨破“嘴皮”,多争取支持,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校长作为一名有情之人,就要“为天地立心”;作为一名有责之人,就要“为生民立命”;作为一名有识之人,就要“为往圣继绝学”;作为一名有为之人,就要“为万世开太平”。

  胸怀“减负增效”的梦想,就是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就是要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应用规律的真本领。我坚信,在建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邺区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之花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