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在从容理性中追寻“适合的人生”

作者:李 旭 发布时间:2018-08-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日前,我省“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正式启动,旨在帮助学生——

在从容理性中追寻“适合的人生”

  ■本报记者 李旭

  8月13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发布会在南京市第一中学举办。来自北京、浙江、江苏等8个省(直辖市)的200多名高中校长、教师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生涯规划教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涯”这个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人生哲学命题,正逐步成为我省普通高中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高中生解答“人生命题”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高考和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今年7月,我省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开展学生发展指导。面对选科、选考等一系列改革,社会各界对生涯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根据该项目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雪英及其团队的调查,有五六成高中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比较迷茫。在顾雪英看来,如果把选科和高考填报志愿需生涯教育促成看作露于水面上的冰山,那么潜藏于水下的则是一直以来困扰高中学生的人生命题: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我现在在哪,我要如何抵达……“高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想独立却感到迷茫,这些人生命题可以在生涯教育中得到回应”。

  当前,我省不少学校都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从整体实施情况来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依然存在不少误区与盲点。例如,很多高中学校在高考前举办“百日誓师大会”激发“斗志”。顾雪英认为,这样的活动或许可以带来短期效应,但对高中生来说,持久动力的养成需要自我的成长、人格的健全。

  据介绍,为有效协助高中顺应新高考改革,促进学生适性发展,“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依托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及江苏省生涯教育学会,组织、联合部分高中作为实验学校,以“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开展新型生涯规划教育设想。下一步,该项目将在新一轮实验研究中继续探索、完善、凝练,力争打造全国领先、江苏特有的新型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适性扬长,发现最好的自己

  “什么样的学生在大学里更容易成功?这不只是智力、能力决定的,更关键的因素是学习动机和对自我的看法。”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会长王思峰如是说。在他看来,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通过提升学习动机,支撑适性扬长的个体发展。

  据王思峰介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理事会、台湾清华大学发布的报告均显示:在高中阶段表现排名靠前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表现排名也会靠前,两项数据在统计上有显著关联。该研究结果对当前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体现的是学生一个阶段的‘终极’表现,但不能代表日常表现。日常的学习表现更关乎学习动机。”王思峰说,因此,生涯辅导应与学业辅导构成全方位体系,要实现适性学习,就要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尽可能学其擅长、感兴趣的东西,有学习的动力。

  王思峰认为,当前的招考制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需要事先作充分准备。比如,在大学入学前的暑假,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在大学里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研讨会、展览,与前辈交流等,对专业形成初步认知,种下一颗“种子”。“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仅仅为了高考,而在于大学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

  寻求突破,生涯教育在前行

  2007年,顾雪英曾接受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参与高校生涯教育文件制定、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相关工作,见证了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建设、落地实施过程。“当时,就有高校提出,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想清楚‘我往哪里去’,这不正是德育希望达到的境界吗?”

  “生涯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引领,”顾雪英坦言,做好生涯教育并不容易,在前期的项目实验中,她的团队也曾遇到重重“关卡”。比如,在现行高中体制下,如何在确保路径有效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高中教学的干扰?学校、家长和教师如何发挥协同作用并优势互补?

  在过去两年里,顾雪英团队在全省10所高中开展了“高中生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促进”项目实验,在生涯技术、生涯辅导及师资培训上进行重点突破。针对高中生在科目选择、高校专业选择以及生涯方向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开发了一套测评系统和专业探索数据库。同时,打通测评技术与其他辅导方法壁垒,设计出技教结合的辅导方法,让学生会用测评、用好测评并辅以线下的生涯体验活动。上完课后,不少学生向顾雪英反馈,测评结果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十几页书面报告,更是自己一些鲜活经历的再呈现与梳理,帮助他们“从过去找到了未来”。

  王思峰认为,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时,可以引导高中生加入“设计论”“建构论”元素,“生涯辅导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成熟,以学生为本位,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升学、动力作出全方位、整合性思考,方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发挥自己优势”。

责任编辑:陈路

在从容理性中追寻“适合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8-08-2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日前,我省“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正式启动,旨在帮助学生——

在从容理性中追寻“适合的人生”

  ■本报记者 李旭

  8月13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发布会在南京市第一中学举办。来自北京、浙江、江苏等8个省(直辖市)的200多名高中校长、教师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生涯规划教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涯”这个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人生哲学命题,正逐步成为我省普通高中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高中生解答“人生命题”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高考和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今年7月,我省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开展学生发展指导。面对选科、选考等一系列改革,社会各界对生涯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根据该项目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雪英及其团队的调查,有五六成高中生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比较迷茫。在顾雪英看来,如果把选科和高考填报志愿需生涯教育促成看作露于水面上的冰山,那么潜藏于水下的则是一直以来困扰高中学生的人生命题: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我现在在哪,我要如何抵达……“高中生处于‘心理断乳期’,想独立却感到迷茫,这些人生命题可以在生涯教育中得到回应”。

  当前,我省不少学校都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从整体实施情况来看,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依然存在不少误区与盲点。例如,很多高中学校在高考前举办“百日誓师大会”激发“斗志”。顾雪英认为,这样的活动或许可以带来短期效应,但对高中生来说,持久动力的养成需要自我的成长、人格的健全。

  据介绍,为有效协助高中顺应新高考改革,促进学生适性发展,“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依托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及江苏省生涯教育学会,组织、联合部分高中作为实验学校,以“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开展新型生涯规划教育设想。下一步,该项目将在新一轮实验研究中继续探索、完善、凝练,力争打造全国领先、江苏特有的新型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适性扬长,发现最好的自己

  “什么样的学生在大学里更容易成功?这不只是智力、能力决定的,更关键的因素是学习动机和对自我的看法。”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会长王思峰如是说。在他看来,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通过提升学习动机,支撑适性扬长的个体发展。

  据王思峰介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理事会、台湾清华大学发布的报告均显示:在高中阶段表现排名靠前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表现排名也会靠前,两项数据在统计上有显著关联。该研究结果对当前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体现的是学生一个阶段的‘终极’表现,但不能代表日常表现。日常的学习表现更关乎学习动机。”王思峰说,因此,生涯辅导应与学业辅导构成全方位体系,要实现适性学习,就要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尽可能学其擅长、感兴趣的东西,有学习的动力。

  王思峰认为,当前的招考制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需要事先作充分准备。比如,在大学入学前的暑假,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大学和专业,在大学里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研讨会、展览,与前辈交流等,对专业形成初步认知,种下一颗“种子”。“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不仅仅为了高考,而在于大学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

  寻求突破,生涯教育在前行

  2007年,顾雪英曾接受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参与高校生涯教育文件制定、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相关工作,见证了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建设、落地实施过程。“当时,就有高校提出,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想清楚‘我往哪里去’,这不正是德育希望达到的境界吗?”

  “生涯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引领,”顾雪英坦言,做好生涯教育并不容易,在前期的项目实验中,她的团队也曾遇到重重“关卡”。比如,在现行高中体制下,如何在确保路径有效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高中教学的干扰?学校、家长和教师如何发挥协同作用并优势互补?

  在过去两年里,顾雪英团队在全省10所高中开展了“高中生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促进”项目实验,在生涯技术、生涯辅导及师资培训上进行重点突破。针对高中生在科目选择、高校专业选择以及生涯方向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开发了一套测评系统和专业探索数据库。同时,打通测评技术与其他辅导方法壁垒,设计出技教结合的辅导方法,让学生会用测评、用好测评并辅以线下的生涯体验活动。上完课后,不少学生向顾雪英反馈,测评结果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十几页书面报告,更是自己一些鲜活经历的再呈现与梳理,帮助他们“从过去找到了未来”。

  王思峰认为,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时,可以引导高中生加入“设计论”“建构论”元素,“生涯辅导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成熟,以学生为本位,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升学、动力作出全方位、整合性思考,方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发挥自己优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