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形势和战略

作者:王成斌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6月18日,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与江苏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研讨会,这也是“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系列专题学习会的第八场。与会代表围绕研讨主题,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各自对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体会。本期,刊登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成斌,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靖宇在会上的发言摘编。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形势和战略

  ■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王成斌

  “封闭的空间只会四处碰壁,开放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习近平总书记6月15日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峰会演讲中的金句,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原理是一致的:孤立封闭的系统必然熵增,必然趋于无序。

  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无论是回眸历史,还是展望未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都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一条不断走向成功的道路。这里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三点认识和思考。

  视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重角色

  国际学习

  中国既有汉唐盛世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也有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废除科举、引入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却得以推行。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学习、借鉴、引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培养了近1亿名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中国每年的工科毕业生要占到全球的1/3。

  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功能、院校设置、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师资队伍、考核体系都不同程度上学习、借鉴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和理念。

  多年来,江苏通过实施公派留学、教师海外培训、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等项目,派遣了一大批教师、学生、校长到国外著名高校学习、研修。2003年以来,江苏省财政累计投入8亿元资金,共资助2.4万名教育工作者短期出国进修。每年约有1.8万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加大引智力度。全省学校聘请的外国文教专家连续多年保持2000人左右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国际合作

  合作培养人才。目前,我省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345个(含3个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和10个非法人机构),居全国第一。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影响力。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提高合作办学质量,江苏于2015年组织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目前已经遴选建设了61个重点机构和项目。

  合作科研。主要参与和主办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加入国际学术网络,搭建科研平台,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目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在江苏都建有研究院。

  建立双边、多边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我国与世界上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家层面的人文交流机制。江苏也先后建立了江苏和加拿大安省大学联盟、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合作机制、江苏—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对话等双边和多边国际教育合作平台。

  推进师生队伍的国际化。江苏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水平评估中,把专任教师有海外一年以上学习或工作经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推动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通过公派一批教师到世界高水平大学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通过江苏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2018年,4.6万名留学生在我省93所学校学习。外国留学生数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学历生比例超过60%。不断完善留学生培养和管理制度,提高门槛,提升质量。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课程体系。建设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精品课程达245门,到2020年将达到300门。

  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订。2017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成功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权威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为第18个正式会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正在全面展开,江苏已有108个专业点,占全国的1/8。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与《悉尼协议》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衔接。

  国际水平

  高等教育始终要进行国际比较、参与国际竞争,争创国际一流,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所在。

  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率先强调SCI论文,确立了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国际比较的标尺。21世纪以来,在世界上重要的大学排行榜(包括江苏教育评估院跟踪监测的ESI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及学科排名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江苏高校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坚持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目前,共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32所、孔子课堂79个。

  走出去办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赴境外开设了近44个机构和项目。办学专业也由传统的中医、中文等特色学科拓展到建筑、金融、贸易、计算机等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携手企业走出去开展职业教育。

  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挑战

  更加复杂的国际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嬗变,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将近40年来,通过内抓改革、外抓开放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中国赶上了这一波全球化浪潮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也是教育全球化最大的得益者,出国留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政治不平衡。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和经济竞争、地缘和国际影响力竞争、价值观和制度竞争日益凸显。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是利益之争,也是价值观、治理规则和发展模式之争。

  当前,在开放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的意味也越来越浓厚:引进高层次人才可能面临新的障碍和限制;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起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靠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招收优秀学生面临世界各国大学的竞争。

  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把鸡蛋摆在一个篮子里,“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教育必须为“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投资和贸易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更多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别研究,开展更广大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融通中外、国际水平的大学。他指出:“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四个服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但更要探索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信绝不是盲目自负、自大,而要做国际比较研究。江苏作为一个高教大省,我们一直在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接近的美国加州、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以及德国、韩国进行比较研究,找差距,找特色,取长补短,扬长补短,避免走弯路,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战略: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点举措

  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在对外开放交流中才能看到标杆、看到差距、学到经验。只有在国际参与、国际合作中才能进步。要大力推进江苏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培养世界级的科技人才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打造国际学术交流网络,抓好平台建设、关键节点建设和国际社区建设。

  不断探索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4个国家1127所高校,中国114所入选全球400强,仅次于美国的183所。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与中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仍不相称。

  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离不开博洛尼亚大学、洪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对高等教育理念、功能的崭新突破。

  中国大学要真正有地位,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探索发展新型大学,不断激发高校的内在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高校要赢得国际国内的地位和声誉,各种排名固然重要,对国家战略和江苏地方发展的契合度、融合度、贡献度和显示度更重要。

  不断推进高校人才队伍的国际化

  今后一段时间,随着中国高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提高,薪酬待遇的逐步提高,将有更多的优秀外国教师到中国高校任教,有更多的优秀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包括一部分人才想在中国实习和就业创业。

  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招收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包括大量中国留学生。为什么这些国家愿意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因为既有“才”又有“财”。

  2015年,有超过32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美国NBC援引一份调查数据表明,2013-2014学年,仅中国留学生就为美国经济带来268亿美元的收入,占到国际学生贡献的1/3。根据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2011年以国际可比的外国留学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比例为8%,澳大利亚为21.2%,英国为20.7%。目前,江苏仅为2%左右。

  习总书记要求江苏要“放大向东开放的优势,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向东,就是面向发达国家。向西,就是要在“一带一路”上拓展。江苏高校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和江苏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指出,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因此,要校企联手培养人才、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省教育厅与商务厅联合建立校企合作国际人才信息平台,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投资实现人才的本土化提供支持,也为留学生到当地中资企业实习、就业提供服务。

  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的管理能力

  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新时代,世界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要素的流动非常活跃,涉外管理和服务格外繁重。比如,关于留学生的投诉明显增加,冲突和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很容易出现负面舆情。要进一步完善外籍师生的管理、服务工作,注意发现和排除安全、稳定和法律隐患,依法处理好外交、宗教、种族等问题。要与外事、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流畅的信息通报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意识形态属性比较明显的领域,在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要善于用中国智慧、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不断提升江苏高等教育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陈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形势和战略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编者按 6月18日,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与江苏教育现代化”为主题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学习研讨会,这也是“习近平重要教育论述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系列专题学习会的第八场。与会代表围绕研讨主题,结合工作实际,畅谈了各自对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体会。本期,刊登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王成斌,省教育厅副巡视员袁靖宇在会上的发言摘编。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形势和战略

  ■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王成斌

  “封闭的空间只会四处碰壁,开放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习近平总书记6月15日参加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峰会演讲中的金句,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原理是一致的:孤立封闭的系统必然熵增,必然趋于无序。

  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好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无论是回眸历史,还是展望未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都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一条不断走向成功的道路。这里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三点认识和思考。

  视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重角色

  国际学习

  中国既有汉唐盛世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也有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废除科举、引入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却得以推行。10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学习、借鉴、引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培养了近1亿名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中国每年的工科毕业生要占到全球的1/3。

  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功能、院校设置、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师资队伍、考核体系都不同程度上学习、借鉴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和理念。

  多年来,江苏通过实施公派留学、教师海外培训、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等项目,派遣了一大批教师、学生、校长到国外著名高校学习、研修。2003年以来,江苏省财政累计投入8亿元资金,共资助2.4万名教育工作者短期出国进修。每年约有1.8万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加大引智力度。全省学校聘请的外国文教专家连续多年保持2000人左右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国际合作

  合作培养人才。目前,我省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345个(含3个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和10个非法人机构),居全国第一。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影响力。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提高合作办学质量,江苏于2015年组织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目前已经遴选建设了61个重点机构和项目。

  合作科研。主要参与和主办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加入国际学术网络,搭建科研平台,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目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在江苏都建有研究院。

  建立双边、多边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我国与世界上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家层面的人文交流机制。江苏也先后建立了江苏和加拿大安省大学联盟、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合作机制、江苏—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对话等双边和多边国际教育合作平台。

  推进师生队伍的国际化。江苏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水平评估中,把专任教师有海外一年以上学习或工作经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推动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通过公派一批教师到世界高水平大学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通过江苏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引进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2018年,4.6万名留学生在我省93所学校学习。外国留学生数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学历生比例超过60%。不断完善留学生培养和管理制度,提高门槛,提升质量。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课程体系。建设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精品课程达245门,到2020年将达到300门。

  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订。2017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成功加入国际本科工程学位权威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为第18个正式会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正在全面展开,江苏已有108个专业点,占全国的1/8。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与《悉尼协议》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衔接。

  国际水平

  高等教育始终要进行国际比较、参与国际竞争,争创国际一流,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所在。

  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率先强调SCI论文,确立了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国际比较的标尺。21世纪以来,在世界上重要的大学排行榜(包括江苏教育评估院跟踪监测的ESI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及学科排名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

  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江苏高校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坚持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目前,共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32所、孔子课堂79个。

  走出去办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赴境外开设了近44个机构和项目。办学专业也由传统的中医、中文等特色学科拓展到建筑、金融、贸易、计算机等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携手企业走出去开展职业教育。

  形势: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挑战

  更加复杂的国际化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嬗变,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将近40年来,通过内抓改革、外抓开放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中国赶上了这一波全球化浪潮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也是教育全球化最大的得益者,出国留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政治不平衡。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和经济竞争、地缘和国际影响力竞争、价值观和制度竞争日益凸显。中美贸易摩擦,不仅是利益之争,也是价值观、治理规则和发展模式之争。

  当前,在开放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的意味也越来越浓厚:引进高层次人才可能面临新的障碍和限制;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起步;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靠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招收优秀学生面临世界各国大学的竞争。

  在当前的形势下,不能把鸡蛋摆在一个篮子里,“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教育必须为“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投资和贸易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更多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别研究,开展更广大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融通中外、国际水平的大学。他指出:“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四个服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但更要探索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信绝不是盲目自负、自大,而要做国际比较研究。江苏作为一个高教大省,我们一直在与高等教育规模比较接近的美国加州、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以及德国、韩国进行比较研究,找差距,找特色,取长补短,扬长补短,避免走弯路,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战略: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点举措

  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只有在对外开放交流中才能看到标杆、看到差距、学到经验。只有在国际参与、国际合作中才能进步。要大力推进江苏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培养世界级的科技人才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打造国际学术交流网络,抓好平台建设、关键节点建设和国际社区建设。

  不断探索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4个国家1127所高校,中国114所入选全球400强,仅次于美国的183所。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与中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仍不相称。

  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离不开博洛尼亚大学、洪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对高等教育理念、功能的崭新突破。

  中国大学要真正有地位,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探索发展新型大学,不断激发高校的内在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高校要赢得国际国内的地位和声誉,各种排名固然重要,对国家战略和江苏地方发展的契合度、融合度、贡献度和显示度更重要。

  不断推进高校人才队伍的国际化

  今后一段时间,随着中国高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提高,薪酬待遇的逐步提高,将有更多的优秀外国教师到中国高校任教,有更多的优秀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包括一部分人才想在中国实习和就业创业。

  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招收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包括大量中国留学生。为什么这些国家愿意大量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因为既有“才”又有“财”。

  2015年,有超过32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美国NBC援引一份调查数据表明,2013-2014学年,仅中国留学生就为美国经济带来268亿美元的收入,占到国际学生贡献的1/3。根据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2011年以国际可比的外国留学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比例为8%,澳大利亚为21.2%,英国为20.7%。目前,江苏仅为2%左右。

  习总书记要求江苏要“放大向东开放的优势,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向东,就是面向发达国家。向西,就是要在“一带一路”上拓展。江苏高校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和江苏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指出,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因此,要校企联手培养人才、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省教育厅与商务厅联合建立校企合作国际人才信息平台,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投资实现人才的本土化提供支持,也为留学生到当地中资企业实习、就业提供服务。

  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的管理能力

  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新时代,世界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要素的流动非常活跃,涉外管理和服务格外繁重。比如,关于留学生的投诉明显增加,冲突和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很容易出现负面舆情。要进一步完善外籍师生的管理、服务工作,注意发现和排除安全、稳定和法律隐患,依法处理好外交、宗教、种族等问题。要与外事、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流畅的信息通报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意识形态属性比较明显的领域,在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要善于用中国智慧、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不断提升江苏高等教育的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