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执教,85岁退休,一生执教68年,斯霞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之一。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斯霞多次放弃晋升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说:“我最爱学校,我喜欢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远年轻。”
1910年,斯霞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一个书香人家。17岁那年,她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学附属小学、嘉兴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工作。1932年,斯霞进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任教,5年后,该校被侵华日军炸毁,小学部停办。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复建校舍,改名为中央大学附属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斯霞重返学校任教。
毕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斯霞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上世纪50年代,她受命开展小学学制改革的试点工作,用5年时间完成了小学6年的教育教学任务,并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60年代,斯霞又进一步形成了“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斯霞提倡“童心母爱”,她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用爱陪伴学生成长。课上,她教孩子们学文化、学知识;课下,她和孩子们一起爬山、游玩,体察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1963年5月,《江苏教育》发表《育苗人》一文,介绍斯霞关心、爱护、培养孩子的感人事迹。同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斯霞和孩子》,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1978年,斯霞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那时她已68岁,但仍然坚持在南师附小上班、上课,一直工作到85岁高龄才退休。2004年1月12日,斯霞因病逝世,终年94岁。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童心母爱”:永恒的教育诗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余颖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好日子里,传来斯霞老师入选“最美奋斗者”的喜讯,每一位南师附小人心中都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一份神圣。“斯人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斯人是书,润泽了我们孤寂的心;斯人是火,点燃了我们炽热的情。”斯霞老师,作为著名儿童教育家,是我们永远的旗帜。
南师附小是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生发地。她在学校工作60余载,是南师附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附小“爱的教育”文化土壤中,斯霞潜心教书育人,于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形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宝贵财富——“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她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继承并丰富了现代教育中的儿童立场,尊重儿童、承认儿童作为“人”的权利,将其视为与教师平等的主体。“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还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不仅强调了教育的“母爱”性质,更是从“童心”和“母爱”的互动中彰显了二者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倡导教师像父母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学生,并以一颗“童心”走近儿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童心母爱”始终基于教育实践,坚持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儿童,是对儿童研究和教育研究走向的一种补充。
我们期待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召唤下,每一位附小教师都能努力成长为“有爱心、有水平、有个性”的斯霞式大教师,每一个附小学子都能成为“有爱心、会生活,有慧心、会学习,有童心、会创造”的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健康活泼的“立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