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为每一个孩子种下院士梦

作者:王琼 何刚 虞新伟 发布时间:2024-12-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常州市天宁区全面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开展“宁·创”种子行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为每一个孩子种下院士梦

  ■本报记者 王琼 何刚 通讯员 虞新伟

  “嫦娥六号在我们看不到的月球背面,怎么工作?又如何回到地球?”“中国航天人何时可以飞出太阳系,找到可以居住的另一个星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来到常州市天宁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航天课”,现场气氛热烈。一直以来,天宁区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以科学的态度做科学教育,以科学的精神育科学素养。今年2月,该区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近日,记者走进天宁,一探该区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协同推进,开展“宁·创”种子行动

  开展科学教育,天宁区具有良好基础。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常州市清凉小学首创自编自然常识课教材,并在一年级开设自然课;到2009 年,常州市虹景小学建设全国最早的校园创客空间并开展试点;再到2023年,常州市第一中学提出让100%学生实践100%的实验,天宁区一直行进在科学教育之路上。近年来,该区近20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常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后,天宁区教育局以“我有一个院士梦”为价值引领,开展“宁·创”种子行动,推动区域科学教育的协同实践。该区成立“宁·创”种子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宁·创”种子行动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包括实现课堂转型、建构课程群落等在内的六大任务,形成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

  “让科学教育像种子一样呼吸,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天宁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副局长许嫣娜介绍说,根据学生需求,该区整体构建“宁·创”种子“根—叶—花”课程体系,打造科学教育内容全景。其中,“根课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面向全体,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叶课程”主要是兴趣类的拓展课程;“花课程”为在科学学科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群体,量身打造体系化的专修课程。

  天宁区以系统思维在所属7个片区打造7个营地,片区内所有学校都可以借助营地打造营地课程、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常州市龙锦小学的“龙霄少年科学院”是以航天为特色的科普实验室。以少年科学院为依托,天宁区教育局在龙锦小学所在的青龙片区打造了航天研学营地。

  目前,天宁区已形成以“宁·创”种子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科学教育的样态。为了扎实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天宁区教育局建立“宁·创”行动全流程管理机制,成立专项考评小组,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各校科学教育工作开展考核评价。

  聚焦“做用创”,特色发展百花齐放

  走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新竹少年科学院”,记者看见科创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进行3D打印、编程,还有的学生借助“奇思妙问”智能问答软件开展学习。

  新竹少年科学院是常州二实小以“AI机器人”为主题,集合资源为学生们打造的“做中学”物化空间。常州二实小教育集团联合党支部书记、二实小校长叶伟锋告诉记者,将“科学探索、智能运用、互动体验、成果展示”融为一体,学校开发全学段“搭建、编程、应用”阶梯式机器人课程,结合编程智能控制与开源硬件交互,为“新竹娃”搭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舞台。

  和二实小一样,天宁区各校科学教育特色鲜明。聚焦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局前街小学以“新能源”为主题,开发“校园里的新能源”“未来新能源汽车”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能源意识;解放路小学紧邻红梅公园,该校以“红梅公园里的科学课”为主题,开发“四季科学”课程,每学期以一周为节律,跨学科主题研究公园里的生物、生态等,实现科学课场景的新突破。

  “这些科学教育实践突出‘做、用、创’。”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教研员唐剑介绍道,“做用创”希望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让科学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可能,“我们希望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聚焦“做用创”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天宁全区开发新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科学、航天航空和科学实验五大主题共300多个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该区教育局根据现有学校特色,选择5所学校作为领衔校,开展不同主题的项目式研究。解放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琳介绍说,该校牵头区域内5所中小学开展实景科学课堂研究。唐剑表示,5所学校将开发5本《“宁·创”种子实验手册》,以实验手册为蓝本,在全区所有学校推广应用。

  聚合资源,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生态

  今年9月,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张金波被聘为常州市龙锦小学科学副校长。据龙锦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瑛介绍,科学副校长将参与编制学校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学校“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为了壮大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天宁区教育局推动各中小学聘请专人担任科学副校长。同时,聘请院士为科学教育导师团领衔人,邀请高新科技企业工作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具有科学专长的家长与中小学一一结对,形成具有高度专业水准的导师团队。

  同时,天宁区不断拓展、优化“校—家—社”科学教育资源,各校建立家庭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和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参与者。博爱小学在2020年成立了家庭实验室。博爱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博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柴曙瑛介绍道,通过充分挖掘家庭中的科学课程资源,结合教材的拓展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设计出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开展创新实验。“家庭实验室是一种有趣有味有料的科学探究模式,将教师、家长、社区凝聚在一起,推动构建社区、学校、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让科学学习融入亲子生活、社会生活,让科学的种子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唐剑说,天宁区将以“是真的吗?”为主题,发掘新闻事件蕴藏的科学元素,聚焦热点、趣点、盲点,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就地取材,开展贴近日常生活的亲子科普阅读、小实验、小创造等活动。

  据了解,目前天宁区教育局正聚合社会力量打造“一圈一盟”基地,即以学校为中心,3 公里范围内为一圈,整合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科技企业等优质教育资源,计划推出100个校外实践基地。

  “为每一个孩子种下一个院士梦。”天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薛文兴表示,天宁区将以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构筑科学教育生态场域,为学生成长提供自由宽松、充满挑战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基于兴趣、特长和禀赋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和内容,逐步找到发展方向。同时,扎根实际培养本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式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陈路

为每一个孩子种下院士梦
发布时间:2024-12-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琼 何刚 虞新伟

常州市天宁区全面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开展“宁·创”种子行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为每一个孩子种下院士梦

  ■本报记者 王琼 何刚 通讯员 虞新伟

  “嫦娥六号在我们看不到的月球背面,怎么工作?又如何回到地球?”“中国航天人何时可以飞出太阳系,找到可以居住的另一个星球?”……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来到常州市天宁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航天课”,现场气氛热烈。一直以来,天宁区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以科学的态度做科学教育,以科学的精神育科学素养。今年2月,该区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近日,记者走进天宁,一探该区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协同推进,开展“宁·创”种子行动

  开展科学教育,天宁区具有良好基础。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常州市清凉小学首创自编自然常识课教材,并在一年级开设自然课;到2009 年,常州市虹景小学建设全国最早的校园创客空间并开展试点;再到2023年,常州市第一中学提出让100%学生实践100%的实验,天宁区一直行进在科学教育之路上。近年来,该区近20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常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后,天宁区教育局以“我有一个院士梦”为价值引领,开展“宁·创”种子行动,推动区域科学教育的协同实践。该区成立“宁·创”种子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宁·创”种子行动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包括实现课堂转型、建构课程群落等在内的六大任务,形成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

  “让科学教育像种子一样呼吸,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天宁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副局长许嫣娜介绍说,根据学生需求,该区整体构建“宁·创”种子“根—叶—花”课程体系,打造科学教育内容全景。其中,“根课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面向全体,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叶课程”主要是兴趣类的拓展课程;“花课程”为在科学学科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群体,量身打造体系化的专修课程。

  天宁区以系统思维在所属7个片区打造7个营地,片区内所有学校都可以借助营地打造营地课程、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常州市龙锦小学的“龙霄少年科学院”是以航天为特色的科普实验室。以少年科学院为依托,天宁区教育局在龙锦小学所在的青龙片区打造了航天研学营地。

  目前,天宁区已形成以“宁·创”种子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科学教育的样态。为了扎实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天宁区教育局建立“宁·创”行动全流程管理机制,成立专项考评小组,区教育局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各校科学教育工作开展考核评价。

  聚焦“做用创”,特色发展百花齐放

  走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新竹少年科学院”,记者看见科创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进行3D打印、编程,还有的学生借助“奇思妙问”智能问答软件开展学习。

  新竹少年科学院是常州二实小以“AI机器人”为主题,集合资源为学生们打造的“做中学”物化空间。常州二实小教育集团联合党支部书记、二实小校长叶伟锋告诉记者,将“科学探索、智能运用、互动体验、成果展示”融为一体,学校开发全学段“搭建、编程、应用”阶梯式机器人课程,结合编程智能控制与开源硬件交互,为“新竹娃”搭建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舞台。

  和二实小一样,天宁区各校科学教育特色鲜明。聚焦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局前街小学以“新能源”为主题,开发“校园里的新能源”“未来新能源汽车”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能源意识;解放路小学紧邻红梅公园,该校以“红梅公园里的科学课”为主题,开发“四季科学”课程,每学期以一周为节律,跨学科主题研究公园里的生物、生态等,实现科学课场景的新突破。

  “这些科学教育实践突出‘做、用、创’。”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教研员唐剑介绍道,“做用创”希望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让科学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可能,“我们希望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聚焦“做用创”培养创新人才,目前天宁全区开发新能源、人工智能、自然科学、航天航空和科学实验五大主题共300多个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该区教育局根据现有学校特色,选择5所学校作为领衔校,开展不同主题的项目式研究。解放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琳介绍说,该校牵头区域内5所中小学开展实景科学课堂研究。唐剑表示,5所学校将开发5本《“宁·创”种子实验手册》,以实验手册为蓝本,在全区所有学校推广应用。

  聚合资源,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生态

  今年9月,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张金波被聘为常州市龙锦小学科学副校长。据龙锦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瑛介绍,科学副校长将参与编制学校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学校“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为了壮大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天宁区教育局推动各中小学聘请专人担任科学副校长。同时,聘请院士为科学教育导师团领衔人,邀请高新科技企业工作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具有科学专长的家长与中小学一一结对,形成具有高度专业水准的导师团队。

  同时,天宁区不断拓展、优化“校—家—社”科学教育资源,各校建立家庭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提供科学教育资源和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参与者。博爱小学在2020年成立了家庭实验室。博爱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博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柴曙瑛介绍道,通过充分挖掘家庭中的科学课程资源,结合教材的拓展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设计出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开展创新实验。“家庭实验室是一种有趣有味有料的科学探究模式,将教师、家长、社区凝聚在一起,推动构建社区、学校、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让科学学习融入亲子生活、社会生活,让科学的种子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唐剑说,天宁区将以“是真的吗?”为主题,发掘新闻事件蕴藏的科学元素,聚焦热点、趣点、盲点,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就地取材,开展贴近日常生活的亲子科普阅读、小实验、小创造等活动。

  据了解,目前天宁区教育局正聚合社会力量打造“一圈一盟”基地,即以学校为中心,3 公里范围内为一圈,整合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科技企业等优质教育资源,计划推出100个校外实践基地。

  “为每一个孩子种下一个院士梦。”天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薛文兴表示,天宁区将以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构筑科学教育生态场域,为学生成长提供自由宽松、充满挑战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基于兴趣、特长和禀赋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和内容,逐步找到发展方向。同时,扎根实际培养本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式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