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守护“星星的孩子”

作者:杨 潇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日,2025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苏州举行,省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共话学前融合教育,聚力打造学前融合教育新生态——

守护“星星的孩子”

  ■本报记者 杨潇

  近日,“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全面发展”2025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举行。省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校(园)长和教师齐聚一堂,为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建言献策,助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生涯关怀,打造学前融合教育新格局

  “这是小星(化名)最近活动的照片,自从使用了‘视觉化提示’,他可以根据我们的流程图一步步整理玩具,专注力明显提升……”活动现场,苏州市普特校教师共同演绎叙事情景剧《星光下的引路人》,讲述孤独症儿童小星借助视觉提示和教学辅助,慢慢掌握社交技能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我省推进“三维融合”的实践成果。

  融合教育是打开孤独症儿童精神世界的“金钥匙”。近年来,江苏逐渐形成了以三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主体,专兼职教师为骨干,特殊教育学校、专兼职巡回指导教师为支撑的融合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孤独症儿童创造了“应收尽收、应融尽融”的包容环境。

  “今天,当我们以‘全生涯发展’视角重新审视特殊教育,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孤独症儿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系统工程。”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许敬乔介绍说,江苏构建了从“早期筛查干预”至“职业潜能开发”的“学前至职教”贯通机制。在全省109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已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可以提供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服务,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终身发展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苏州率先在我省探索孤独症儿童全程支持体系。2023年,全省首个15年一贯制孤独症专门学校——苏州市星惠学校批复成立,填补了学龄段教育与职业衔接的空白。该校通过构建“1+10”孤独症关爱网络,联动医疗、教育、社区资源,打造“筛查—康复—入学—就业”闭环,为500余名孤独症儿童点亮成长之路。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表示,苏州将深化“全生涯关怀”,推动孤独症教育向两端延伸,探索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支持新模式;强化“专业化支撑”,充分发挥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职能,研发本土化课程,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传递“包容性温度”,通过播放公益科普片、开展校园融合活动等,呼吁社会消除偏见,让“星星的孩子”走出角落,拥抱阳光。

  精准化支持,赋能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孤独症儿童的成长训练是需要在一日生活中不断渗透、嵌入的。”课堂观摩环节,苏州市星惠学校教师陆晨琪和李国欣基于对孤独症儿童小易(化名)的观察与评估,组织了集体活动“情绪小怪兽”和区角游戏“情绪探险家”。

  在集体活动中,执教教师借助安全岛游戏,以色彩鲜明的“情绪小怪兽”帮助小易直观感受并认识不同情绪;在区角游戏中,教师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小易以互动体验来表达和调节情绪。“活动打破了课堂边界,从集体学习到个别化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易逐渐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陆晨琪告诉记者。

  如何进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在日本筑波大学教授裴虹看来,尽管近年来融合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趋势,但孤独症儿童的个别需求仍需更精准的支持。她认为,“融合中的个别化”是在集体环境中实施针对个体的支持,要创设承认多样、接受差异的融合氛围,实施阶段性支持,开展“融合教育+个别教育”,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生教育。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冯超认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是特殊儿童获得有质量教育的基石,目的是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满足其教育需求。孤独症儿童的IEP实施应以实现学生长短期目标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和人员,增加小组训练和个别教学,并通过IEP阶段报告、替代测试、IEP小组会议等进行评价。

  活动中,苏州市首届“孤独症融合教育优秀案例和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公布;《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课程探索与教学实践》新书发布。(上接第1版)该书主编、苏州市星惠学校副校长陈茜介绍说,在学前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孤独症儿童往往面临支持不足的问题。“本书结合一线学前教育教师和孤独症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历时两年编撰而成,能够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原有课程架构基础上,通过调整、增设课程等方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支持。”

  内涵式建设,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再追求简单的‘矫正’,而是致力于‘赋能’,帮助孤独症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实现全面发展。”镇江市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杨华俊介绍说,该园通过晨间入园、游戏与学习、生活环节、离园衔接的场景重构,为孤独症儿童的一日生活制订全流程支持策略;同时构建“四位一体”支持网络,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幼儿成长。

  活动中,来自省内外的8名校(园)长进行实践分享与经验交流,展示各校(园)在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领域内涵式发展的创新探索。南通市通州区金泰幼儿园构建“康复—融合—发展”三位一体课程模型,打造了“专业支持+自然浸润+真实互动”的立体培养体系。“我们采用‘最小调整—最大参与’的设计理念,实现普特课程85%以上内容共享,特需幼儿随班就读率达100%。”该园园长许君说。

  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幼儿园建立“三位一体”(个别化活动、集体活动、家庭生活)的科学评估体系,精心设计“动态回应—双向感知—共生共长”的情感联结路径,实现孤独症幼儿从旁观者到共生者的温馨转变。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通过“一个融合资源中心、N个专用场室、一个户外体验场”的融合资源集群,打造全纳环境,建立“普特融通”四级联动机制,实施医康教协同服务;精心培植幼有优育课程体系,结合一日活动、亲生命课程和个性支持,探索形成“全支持”园本课程。

  常州市光华学校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以“数字平台、数智加持、资源共融、协同育人”四大维度为支撑,打造孤独症教育的外动力赋能系统。上海市恒星实验学校则探索构建“医教康科”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医生、康复师与教师共同协作,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并根据评估效果定期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广大教育同仁应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好“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职能,打造专业化、创新型孤独症教育团队,着力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探索,最大限度促进孤独症儿童平等、参与、共享,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健全保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支持网络,不断完善融合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健全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陈路

守护“星星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 潇

近日,2025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苏州举行,省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共话学前融合教育,聚力打造学前融合教育新生态——

守护“星星的孩子”

  ■本报记者 杨潇

  近日,“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全面发展”2025年江苏省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苏州市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举行。省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校(园)长和教师齐聚一堂,为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建言献策,助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生涯关怀,打造学前融合教育新格局

  “这是小星(化名)最近活动的照片,自从使用了‘视觉化提示’,他可以根据我们的流程图一步步整理玩具,专注力明显提升……”活动现场,苏州市普特校教师共同演绎叙事情景剧《星光下的引路人》,讲述孤独症儿童小星借助视觉提示和教学辅助,慢慢掌握社交技能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我省推进“三维融合”的实践成果。

  融合教育是打开孤独症儿童精神世界的“金钥匙”。近年来,江苏逐渐形成了以三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主体,专兼职教师为骨干,特殊教育学校、专兼职巡回指导教师为支撑的融合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孤独症儿童创造了“应收尽收、应融尽融”的包容环境。

  “今天,当我们以‘全生涯发展’视角重新审视特殊教育,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孤独症儿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系统工程。”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许敬乔介绍说,江苏构建了从“早期筛查干预”至“职业潜能开发”的“学前至职教”贯通机制。在全省109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已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可以提供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服务,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了终身发展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苏州率先在我省探索孤独症儿童全程支持体系。2023年,全省首个15年一贯制孤独症专门学校——苏州市星惠学校批复成立,填补了学龄段教育与职业衔接的空白。该校通过构建“1+10”孤独症关爱网络,联动医疗、教育、社区资源,打造“筛查—康复—入学—就业”闭环,为500余名孤独症儿童点亮成长之路。

  苏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志芳表示,苏州将深化“全生涯关怀”,推动孤独症教育向两端延伸,探索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支持新模式;强化“专业化支撑”,充分发挥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职能,研发本土化课程,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传递“包容性温度”,通过播放公益科普片、开展校园融合活动等,呼吁社会消除偏见,让“星星的孩子”走出角落,拥抱阳光。

  精准化支持,赋能特殊儿童全面发展

  “孤独症儿童的成长训练是需要在一日生活中不断渗透、嵌入的。”课堂观摩环节,苏州市星惠学校教师陆晨琪和李国欣基于对孤独症儿童小易(化名)的观察与评估,组织了集体活动“情绪小怪兽”和区角游戏“情绪探险家”。

  在集体活动中,执教教师借助安全岛游戏,以色彩鲜明的“情绪小怪兽”帮助小易直观感受并认识不同情绪;在区角游戏中,教师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小易以互动体验来表达和调节情绪。“活动打破了课堂边界,从集体学习到个别化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易逐渐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陆晨琪告诉记者。

  如何进一步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发展?在日本筑波大学教授裴虹看来,尽管近年来融合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趋势,但孤独症儿童的个别需求仍需更精准的支持。她认为,“融合中的个别化”是在集体环境中实施针对个体的支持,要创设承认多样、接受差异的融合氛围,实施阶段性支持,开展“融合教育+个别教育”,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生教育。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冯超认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是特殊儿童获得有质量教育的基石,目的是保障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满足其教育需求。孤独症儿童的IEP实施应以实现学生长短期目标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和人员,增加小组训练和个别教学,并通过IEP阶段报告、替代测试、IEP小组会议等进行评价。

  活动中,苏州市首届“孤独症融合教育优秀案例和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公布;《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课程探索与教学实践》新书发布。(上接第1版)该书主编、苏州市星惠学校副校长陈茜介绍说,在学前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孤独症儿童往往面临支持不足的问题。“本书结合一线学前教育教师和孤独症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历时两年编撰而成,能够帮助广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原有课程架构基础上,通过调整、增设课程等方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支持。”

  内涵式建设,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们不再追求简单的‘矫正’,而是致力于‘赋能’,帮助孤独症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实现全面发展。”镇江市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杨华俊介绍说,该园通过晨间入园、游戏与学习、生活环节、离园衔接的场景重构,为孤独症儿童的一日生活制订全流程支持策略;同时构建“四位一体”支持网络,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幼儿成长。

  活动中,来自省内外的8名校(园)长进行实践分享与经验交流,展示各校(园)在孤独症儿童学前教育领域内涵式发展的创新探索。南通市通州区金泰幼儿园构建“康复—融合—发展”三位一体课程模型,打造了“专业支持+自然浸润+真实互动”的立体培养体系。“我们采用‘最小调整—最大参与’的设计理念,实现普特课程85%以上内容共享,特需幼儿随班就读率达100%。”该园园长许君说。

  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幼儿园建立“三位一体”(个别化活动、集体活动、家庭生活)的科学评估体系,精心设计“动态回应—双向感知—共生共长”的情感联结路径,实现孤独症幼儿从旁观者到共生者的温馨转变。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幼儿园通过“一个融合资源中心、N个专用场室、一个户外体验场”的融合资源集群,打造全纳环境,建立“普特融通”四级联动机制,实施医康教协同服务;精心培植幼有优育课程体系,结合一日活动、亲生命课程和个性支持,探索形成“全支持”园本课程。

  常州市光华学校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以“数字平台、数智加持、资源共融、协同育人”四大维度为支撑,打造孤独症教育的外动力赋能系统。上海市恒星实验学校则探索构建“医教康科”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医生、康复师与教师共同协作,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并根据评估效果定期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广大教育同仁应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好“江苏省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基地”职能,打造专业化、创新型孤独症教育团队,着力推进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探索,最大限度促进孤独症儿童平等、参与、共享,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健全保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支持网络,不断完善融合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健全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