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展示暨南京市溧水区新时代特殊教育实践育人推进会召开,与会人员共话推进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之策——
让“受助者”成为乡村“建设者”
本报讯(记者 许妍)芳菲四月,春和景明,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牡丹竞相绽放,美不胜收。4月9日至10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展示暨南京市溧水区新时代特殊教育实践育人推进会在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与教学管理处处长黄伟,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顾月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陆岳新等出席会议。活动包括“三实”(实用、实境、实操)课堂展示、经验分享、专家主旨报告、推进会、联盟校交流等环节,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120所特校的209名参会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如何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畅所欲言。
顾月华在讲话中表示,溧水特教让“受助者”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建设者”,走出了一条农村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希望相关部门、专家挖掘溧水特教高质量发展密码,聚焦教学,做好课程设计,助力学生更好融入社会;聚焦就业,建设更多实习就业基地,让更多残疾学生参与其中;聚焦协同联动,打造跨学科特教队伍,为推动特教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红豆杉曲干式造景如何制作?枝条如何修剪?”在“三实”课堂展示活动现场,溧水特校教师李飞凤以次第开放、姹紫嫣红的20多万株牡丹花为授课背景,带领该校中职三(2)班8名学生就地取材、取景,在牡丹驿站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节精彩生动的“红豆杉曲干式造景”艺术选修课。以该选修课为代表的10节展示课充分展现了溧水特校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开辟融合教育新天地的生动实践。
据溧水特校校长杨锦介绍,溧水特校师生栽培牡丹近20年,牡丹园占地近200亩。“从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4月初都会举办牡丹花会,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溧水特校,了解特殊教育学生,营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残疾人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实验基地一期建设500余亩”“探索农村地区‘教育—培训—就业—康复’一体化育人实践”……建校30多年来,溧水特校秉承“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该校建立残疾学生实验基地,通过加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推进就业、实践、休闲一体化平台建设,让残疾学生能够自食其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残疾人群的就业问题。
特殊教育一直是溧水教育的一张亮眼名片。近年来,溧水区政府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该区政府投资1.6亿元新建区特殊教育学校,满足从学前到中职15年学制的办学需要。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建设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8名农业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此外,溧水区还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增值反哺三大创新举措为抓手,依托“牡丹园特教基地”等载体,推动特殊教育从兜底保障向发展赋能转型。该区“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
推进会上,陆岳新为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乡村特殊教育实践育人研究基地”授牌;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丁勇等5位教育专家受聘为“溧水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导专家”;溧水区发布未来5年特殊教育关于“深化实践育人理念”“提升融合教育质效”“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特殊教育保障”的“五大行动”;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与溧水特校启动协同育人合作,推动特殊教育专业化、国际化发展;6家企业与溧水特校共建实习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宽残障学生职业通道;溧水区教育局作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成果汇报;南京·溧水第十八届牡丹花会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