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常州上好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作者:刘磊 曹奕 唐颖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常州教育部门着力构建校地、校馆合作育人长效机制,以“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为引领,汇聚馆校联动合力,探索“党建领航、协同推进、多维路径、多元发展、知行合一”的育人之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在常州“火”起来:从省前中的沉浸式学习到三井实小的主题链式课程,再到星河实验小学的知行合一,思政课的常州表达渐入佳境。

  盘活资源 校园博物馆成思政“金”课堂

  深化思政课的影响,学校是主力。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一座“延陵春秋历史博物馆”坐落校园。这里收藏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等300多件珍贵文物,成为学生们常态化开展思政学习的“第二课堂”。“历史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滋养文化自信的鲜活泉眼。”校长黄惠涛介绍,“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而是让博物馆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中。”

  变“浅尝辄止”为深度互动,展陈的文物成为“活教材”。该校将馆藏开发为五门校本课程,如《春秋文物鉴赏》《家书传情》《常武历史名人寻踪》等,让学生在鉴赏中学史明理,在追寻中坚定信仰。学生不仅会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还会通过讲解、创作、演绎等形式参与其中,提升文化认同与使命感。这种教学方式,既打破了学科壁垒,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思政有温度、课堂有深度”的育人目标。

  将红色资源化为“活教材”,让学生们跑进“历史长河”里。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作为“常州三杰”瞿秋白的母校,打造“重走秋白路”思政课研学品牌,在行走中涵育“秋白式好少年”。孩子们从少年瞿秋白求学的庄氏塾馆出发,沿途寻访与他成长求学相关的故居、旧址,一路穿插革命话剧演出、红色诗歌朗诵等活动,在行走中感受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寻觅文化之根。

  馆校共建 “大思政课”实现“1+1>2”

  以班级为单位走进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打卡游”“贴标签”。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校长王宣艳这样描述学校的博物馆课程。“参与项目的老师也能够长时间浸润在博物馆里,和馆里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发、打磨课程。”作为常州市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先行者,三井实验小学通过“主题链式课程+体验实践模式”,将博物馆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让学子在触摸历史、对话文明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常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施建刚表示,从1.0版本的“育课”、2.0版本的“育项目”升级到3.0版本的“育人”,常州博物馆着力构建校地、校馆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用好博物馆的各项资源,真正将课程放进博物馆里,把“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提供更多高水平的“金课”。

  三井实验小学联合常州博物馆、市教科院举办了多次省市级“博物馆课程”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13万人观看直播。学校开发的《馆校协同: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案例荣获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

  “照本宣科”不能体现思政课的魅力,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让文化载体赋予思政课程更强的生命力,对很多学校来说,是创新,也是改变。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代表参与了“江南燕·行走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北上研学之旅,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航天博物馆等实地参观学习、寻访体验,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追“最闪亮的星”。

  知行合一 “小课堂”与“大时代”同频共振

  “思政课不仅要‘听’,更要‘做’。”星河实验小学的校长庄惠芬表示,学校通过“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将思政课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在学校的博物馆课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听众,更是参与者。他们通过“听讲解”“说微课”“读文献”“写心得”等方式,全方位感受时代、感知社会、感悟生活。在“民俗博物馆”,学生们体验传统纺织制作流程,设计“未来劳动工具”;在“抗战纪念馆”,他们分析文物背后的英雄事迹,策划“和平使者行动”社区宣传活动。通过“大师资”建设,星河实验小学邀请博物馆讲解员、科技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实现“开门办思政”与“开门办博物馆”的双向互动。

  在常州市第五中学,学生以模拟政协委员的身份,调研提出《关于深化馆校合作,打造特色博物馆课程的提案》,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成为“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生动样本。

  “我们期待,文物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学生可触摸、可创作、可传播的文化载体。”常州市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戴慧表示,常州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动思政教育从文化认知升维到价值自觉,最终实现“以物育人、以史化人、以情动人”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作者:刘磊 曹奕 唐颖
  原载:2025年5月6日《新华日报》,版次:6

责任编辑:陈路

常州上好博物馆里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       源:中国教育报  
作       者:刘磊 曹奕 唐颖

  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育功能?常州教育部门着力构建校地、校馆合作育人长效机制,以“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为引领,汇聚馆校联动合力,探索“党建领航、协同推进、多维路径、多元发展、知行合一”的育人之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在常州“火”起来:从省前中的沉浸式学习到三井实小的主题链式课程,再到星河实验小学的知行合一,思政课的常州表达渐入佳境。

  盘活资源 校园博物馆成思政“金”课堂

  深化思政课的影响,学校是主力。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一座“延陵春秋历史博物馆”坐落校园。这里收藏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等300多件珍贵文物,成为学生们常态化开展思政学习的“第二课堂”。“历史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滋养文化自信的鲜活泉眼。”校长黄惠涛介绍,“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而是让博物馆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中。”

  变“浅尝辄止”为深度互动,展陈的文物成为“活教材”。该校将馆藏开发为五门校本课程,如《春秋文物鉴赏》《家书传情》《常武历史名人寻踪》等,让学生在鉴赏中学史明理,在追寻中坚定信仰。学生不仅会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还会通过讲解、创作、演绎等形式参与其中,提升文化认同与使命感。这种教学方式,既打破了学科壁垒,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思政有温度、课堂有深度”的育人目标。

  将红色资源化为“活教材”,让学生们跑进“历史长河”里。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作为“常州三杰”瞿秋白的母校,打造“重走秋白路”思政课研学品牌,在行走中涵育“秋白式好少年”。孩子们从少年瞿秋白求学的庄氏塾馆出发,沿途寻访与他成长求学相关的故居、旧址,一路穿插革命话剧演出、红色诗歌朗诵等活动,在行走中感受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寻觅文化之根。

  馆校共建 “大思政课”实现“1+1>2”

  以班级为单位走进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打卡游”“贴标签”。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校长王宣艳这样描述学校的博物馆课程。“参与项目的老师也能够长时间浸润在博物馆里,和馆里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发、打磨课程。”作为常州市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先行者,三井实验小学通过“主题链式课程+体验实践模式”,将博物馆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让学子在触摸历史、对话文明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常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施建刚表示,从1.0版本的“育课”、2.0版本的“育项目”升级到3.0版本的“育人”,常州博物馆着力构建校地、校馆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用好博物馆的各项资源,真正将课程放进博物馆里,把“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形成品牌,提供更多高水平的“金课”。

  三井实验小学联合常州博物馆、市教科院举办了多次省市级“博物馆课程”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国13万人观看直播。学校开发的《馆校协同: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案例荣获2024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

  “照本宣科”不能体现思政课的魅力,将思政课堂“搬到”博物馆,让文化载体赋予思政课程更强的生命力,对很多学校来说,是创新,也是改变。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代表参与了“江南燕·行走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北上研学之旅,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航天博物馆等实地参观学习、寻访体验,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孩子们在“行走”中追“最闪亮的星”。

  知行合一 “小课堂”与“大时代”同频共振

  “思政课不仅要‘听’,更要‘做’。”星河实验小学的校长庄惠芬表示,学校通过“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将思政课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在学校的博物馆课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听众,更是参与者。他们通过“听讲解”“说微课”“读文献”“写心得”等方式,全方位感受时代、感知社会、感悟生活。在“民俗博物馆”,学生们体验传统纺织制作流程,设计“未来劳动工具”;在“抗战纪念馆”,他们分析文物背后的英雄事迹,策划“和平使者行动”社区宣传活动。通过“大师资”建设,星河实验小学邀请博物馆讲解员、科技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实现“开门办思政”与“开门办博物馆”的双向互动。

  在常州市第五中学,学生以模拟政协委员的身份,调研提出《关于深化馆校合作,打造特色博物馆课程的提案》,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成为“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生动样本。

  “我们期待,文物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学生可触摸、可创作、可传播的文化载体。”常州市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戴慧表示,常州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推动思政教育从文化认知升维到价值自觉,最终实现“以物育人、以史化人、以情动人”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作者:刘磊 曹奕 唐颖
  原载:2025年5月6日《新华日报》,版次:6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