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镇江:体育育人“助燃”青春

作者:张静 唐守伦 发布时间:2025-06-20 来源: 新华日报

眼中有光 手上有力 腿上有劲 身上有汗

镇江:体育育人“助燃”青春

  前不久,第三届镇江市“童趣足球”小学一二年级五人制混合组联赛圆满落幕。16支参赛队伍、221名小运动员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最终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摘得桂冠。该校副校长姚丹说:“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先进学校’,我们深耕校园足球文化,让运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色。”据悉,本次“苏超”联赛镇江队中3位“09后”小将,均出自该校。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镇江市中小学落实“2·15专项行动”,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处可见学生自由奔跑、快乐跳跃的身影。“帮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用3年时间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镇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黄科文介绍,该市出台《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2025—2027年)》,全面推进“2·15专项行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意课间,跃动青春活力

  “现在每天都有体育课,课间还能玩自己设计的闯关游戏!”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六年级学生范可为兴奋地说。该校发起课间游戏征集活动,3天内收到百余份创意方案。低年级萌娃专注趣味闯关,中年级设计团队协作关卡,高年级策划烧脑策略游戏……学校将操场和走廊变为“创意实验场”,“加长版”课间让学生们的快乐“升级”。

  今年春季学期起,镇江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挖潜师资场地、活化课间设计等“组合拳”,让校园体育从“课时保证”走向“质量提升”,为学生健康成长注入动能。

  各校动足脑筋,以创新实践让大课间玩出“新花样”。作为全国书法特色学校和全国篮球特色学校,镇江市桃花坞小学上午编排篮球特色运动,下午自编书法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书法文化的魅力;扬中市实验小学打造全新的地面趣味体育活动区,包含“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主题区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丹阳市马相伯初中的大课间,上午以跑操、搏击操、腰旗橄榄球等数十类趣味游戏唤醒身体,下午推行“班级训练计划”,平板支撑、障碍跑等项目两周轮换,精准提升学生上肢、核心等身体素质。“我们把体育精神融入每一次训练,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坚持的力量。”该校体育组负责人说。

  为切实落实《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2025—2027年)》,镇江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增强体质、激发兴趣、发展技能”原则,全力保障学生运动强度达标。为确保活动实效,各校科学规划大课间活动路线,保障学生有效运动练习时间不低于总时长的70%。此外,各班级均建立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精准化提升方案。

  镇江还创新将体育活动融入全员导师制的“快乐成长小组”体系。课间时分,导师们化身亲切的“运动小伙伴”,与学生们一同挥洒汗水。校园操场与走廊间,处处跃动矫健身姿,绽放灿烂笑颜,构成最富生机的校园风景线。

  “‘加长版’课间体育活动,增加了师生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黄科文说,“要让学生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

  出汗出效,发展运动技能

  “体育课要锚定增强体质、培养技能的目标,让学生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腿上有劲、身上有汗。”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表示,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做好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深耕校园足球特色发展,推行“每班每周一节足球特色课、每月一节足球教研公开课”制度,通过常态化、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系统提升学生技能,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在镇江市红旗小学东吴分校体育课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传统跳绳玩出新花样——双人车轮跳、交互绳接力、创意编队跳等,融合了韵律操元素的跳绳课程,既考验团队默契,又鼓励个性发挥;宝塔路小学创新“体健三课”模式:“体健一”由专职教师按省编教材教学,“体健二”以体能游戏为主,“体健三”引入武术、啦啦操等特色项目,通过“专职+兼职+校外专业力量”实现课程分层……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镇江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体系,同时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聚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变“要我练”为“我要练”。镇江各校将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积极参与运动。对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课后延时服务、家校协同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全面普及长跑项目的基础上,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跳绳、武术、趣味田径中至少选择1项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形成“1+N”的学校体育项目配置,促进增强体质与培养技能相融。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小学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少于30%的初中试点实施。到2026年秋季学期,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全覆盖。”镇江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吴娜表示,届时,结合本校传统体育项目及本地特色体育项目,推动体育与德育、美育等深度融合,使得“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格局更加鲜明。

  以赛促练,强健体魄筑未来

  课间操音乐响起,镇江市丁卯第二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整齐列队入场,素质操、技能操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彰显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该校举办的阳光大课间“素质操、技能操比赛”场景,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提升运动水平。

  营造“班班绽体育风采,人人展运动锋芒”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课间“有得玩”“玩得好”,“以赛促练”已成为镇江市各中小学的共识。

  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将赛事与活动融合,将传统游戏与现代运动相结合,设计“运动闯关”“团队挑战”等趣味活动,将操场划分为多个游戏区域,设置不同的地面游戏项目,开展“跳房子接力赛”“地面迷宫挑战”“团队拼图大作战”“趣味跳绳接力”等比赛,学生们不仅在15分钟的大课间放松了身心,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走进镇江市宜城小学,处处能感受到以赛促练的氛围。学校构建“全年赛事、全员参加、全面发展”的“三全”体育赛事体系,让校园“每季、每月、每周”都有体育竞赛,每个孩子都能上场。校长孔国娣说:“我们每学期有大小比赛近百场,通过以赛促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不断丰富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今年春季学期,镇江市着眼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完善“市—区—校—班”四级联赛体系,创新赛事组织,持续推进“赛事在校园”“赛事进校园”,打造“有组织、有裁判、有观众、有啦啦队”的校园体育赛事文化。镇江市区初中生校园足球联赛、排球联赛、乒乓球比赛轮番登场,均采取半决赛与决赛主客场制,不仅为更多学生提供近距离观赛机会,还让更多学生从“观赛者”变为“参与者”。

  科技赋能让“以赛促练”更精准,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引入AI运动分析系统,让体育运动有了“数字智囊”。在体育课和大课间,学生跳绳、跳远等多项运动的实时数据通过AI摄像头动态捕捉,同步生成个人体能曲线并投射至大屏,教师据此随即调整训练强度。传统经验式教学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精准训练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能达标率。“我们以‘体育+’课程改革重构运动生态,通过AI运动分析系统,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精准提升学生体能。”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宗立说。

  作者:张静 唐守伦

  原载:2025年6月18日《新华日报》,版次:14

责任编辑:陈路

镇江:体育育人“助燃”青春
发布时间:2025-06-20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张静 唐守伦

眼中有光 手上有力 腿上有劲 身上有汗

镇江:体育育人“助燃”青春

  前不久,第三届镇江市“童趣足球”小学一二年级五人制混合组联赛圆满落幕。16支参赛队伍、221名小运动员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最终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摘得桂冠。该校副校长姚丹说:“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先进学校’,我们深耕校园足球文化,让运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底色。”据悉,本次“苏超”联赛镇江队中3位“09后”小将,均出自该校。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镇江市中小学落实“2·15专项行动”,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处可见学生自由奔跑、快乐跳跃的身影。“帮助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用3年时间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镇江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黄科文介绍,该市出台《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2025—2027年)》,全面推进“2·15专项行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意课间,跃动青春活力

  “现在每天都有体育课,课间还能玩自己设计的闯关游戏!”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六年级学生范可为兴奋地说。该校发起课间游戏征集活动,3天内收到百余份创意方案。低年级萌娃专注趣味闯关,中年级设计团队协作关卡,高年级策划烧脑策略游戏……学校将操场和走廊变为“创意实验场”,“加长版”课间让学生们的快乐“升级”。

  今年春季学期起,镇江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挖潜师资场地、活化课间设计等“组合拳”,让校园体育从“课时保证”走向“质量提升”,为学生健康成长注入动能。

  各校动足脑筋,以创新实践让大课间玩出“新花样”。作为全国书法特色学校和全国篮球特色学校,镇江市桃花坞小学上午编排篮球特色运动,下午自编书法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书法文化的魅力;扬中市实验小学打造全新的地面趣味体育活动区,包含“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主题区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丹阳市马相伯初中的大课间,上午以跑操、搏击操、腰旗橄榄球等数十类趣味游戏唤醒身体,下午推行“班级训练计划”,平板支撑、障碍跑等项目两周轮换,精准提升学生上肢、核心等身体素质。“我们把体育精神融入每一次训练,让学生在协作中感受坚持的力量。”该校体育组负责人说。

  为切实落实《镇江市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2025—2027年)》,镇江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增强体质、激发兴趣、发展技能”原则,全力保障学生运动强度达标。为确保活动实效,各校科学规划大课间活动路线,保障学生有效运动练习时间不低于总时长的70%。此外,各班级均建立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精准化提升方案。

  镇江还创新将体育活动融入全员导师制的“快乐成长小组”体系。课间时分,导师们化身亲切的“运动小伙伴”,与学生们一同挥洒汗水。校园操场与走廊间,处处跃动矫健身姿,绽放灿烂笑颜,构成最富生机的校园风景线。

  “‘加长版’课间体育活动,增加了师生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黄科文说,“要让学生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

  出汗出效,发展运动技能

  “体育课要锚定增强体质、培养技能的目标,让学生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腿上有劲、身上有汗。”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表示,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做好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深耕校园足球特色发展,推行“每班每周一节足球特色课、每月一节足球教研公开课”制度,通过常态化、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系统提升学生技能,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在镇江市红旗小学东吴分校体育课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传统跳绳玩出新花样——双人车轮跳、交互绳接力、创意编队跳等,融合了韵律操元素的跳绳课程,既考验团队默契,又鼓励个性发挥;宝塔路小学创新“体健三课”模式:“体健一”由专职教师按省编教材教学,“体健二”以体能游戏为主,“体健三”引入武术、啦啦操等特色项目,通过“专职+兼职+校外专业力量”实现课程分层……在体育课程设置上,镇江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体系,同时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聚焦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变“要我练”为“我要练”。镇江各校将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积极参与运动。对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课后延时服务、家校协同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全面普及长跑项目的基础上,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跳绳、武术、趣味田径中至少选择1项作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形成“1+N”的学校体育项目配置,促进增强体质与培养技能相融。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小学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少于30%的初中试点实施。到2026年秋季学期,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全覆盖。”镇江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吴娜表示,届时,结合本校传统体育项目及本地特色体育项目,推动体育与德育、美育等深度融合,使得“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格局更加鲜明。

  以赛促练,强健体魄筑未来

  课间操音乐响起,镇江市丁卯第二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整齐列队入场,素质操、技能操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彰显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该校举办的阳光大课间“素质操、技能操比赛”场景,学生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提升运动水平。

  营造“班班绽体育风采,人人展运动锋芒”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课间“有得玩”“玩得好”,“以赛促练”已成为镇江市各中小学的共识。

  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将赛事与活动融合,将传统游戏与现代运动相结合,设计“运动闯关”“团队挑战”等趣味活动,将操场划分为多个游戏区域,设置不同的地面游戏项目,开展“跳房子接力赛”“地面迷宫挑战”“团队拼图大作战”“趣味跳绳接力”等比赛,学生们不仅在15分钟的大课间放松了身心,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走进镇江市宜城小学,处处能感受到以赛促练的氛围。学校构建“全年赛事、全员参加、全面发展”的“三全”体育赛事体系,让校园“每季、每月、每周”都有体育竞赛,每个孩子都能上场。校长孔国娣说:“我们每学期有大小比赛近百场,通过以赛促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不断丰富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今年春季学期,镇江市着眼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完善“市—区—校—班”四级联赛体系,创新赛事组织,持续推进“赛事在校园”“赛事进校园”,打造“有组织、有裁判、有观众、有啦啦队”的校园体育赛事文化。镇江市区初中生校园足球联赛、排球联赛、乒乓球比赛轮番登场,均采取半决赛与决赛主客场制,不仅为更多学生提供近距离观赛机会,还让更多学生从“观赛者”变为“参与者”。

  科技赋能让“以赛促练”更精准,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引入AI运动分析系统,让体育运动有了“数字智囊”。在体育课和大课间,学生跳绳、跳远等多项运动的实时数据通过AI摄像头动态捕捉,同步生成个人体能曲线并投射至大屏,教师据此随即调整训练强度。传统经验式教学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精准训练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能达标率。“我们以‘体育+’课程改革重构运动生态,通过AI运动分析系统,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精准提升学生体能。”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宗立说。

  作者:张静 唐守伦

  原载:2025年6月18日《新华日报》,版次:14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