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上几个特殊身影引发关注和热议——
家长,让孩子自己说两句吧
7月5日,南京一场高校毕业生综合招聘会上,众多年轻面孔中,几个特殊身影引发关注和热议。
中国联通南京秦淮区分公司摊位前,一位中年女士挤到台前,直接向招聘负责人发问:“你们公司是国营还是民营?”“月薪多少?”“有没有员工宿舍?”她身后,站着一个神情拘谨的男生,全程低头不语,直到母亲拉他才勉强坐下,递出简历后紧张地搓着手。
“我儿子学的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今年刚毕业,你们看合适吗?”招聘主管几次试图让男生自己回答问题,却都被母亲打断。“您让孩子自己说两句吧。”“他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临走前,她还在反复叮嘱儿子:“公司的联系方式记下来了吗?别弄丢了!” 整个上午,母子俩挨个摊位咨询,而每次开口求职的都是母亲。
人群中,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持笔记本,认真记录每家企业的招聘信息。据了解,老人75岁,退休前是中学教师,此次专程替孙子来找工作。“孙子学数学,挺聪明的,就是去年考研失败后一直在家,只愿意在网上投简历,不肯出门。”看着现场拥挤的求职人群,老人叹气道,“竞争这么激烈,不来现场看看,怎么行?”一上午,老人相中了三家意向企业并给招聘人员留了孙子手机号。接受采访时,老人坦言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用人单位通知面试时孩子会不会去。
面对家长代求职现象,现场招聘负责人普遍表示无奈。中国联通南京秦淮区分公司的现场招聘主管坦言,他们更希望直接和求职者沟通,考察他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家长问得再详细,也不能代替孩子表达意愿。另一位招聘主管则直言:“连简历都要家长代投,还如何指望他承担工作中的挑战?”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许慈则表示,家长的过度介入只会让求职者显得缺乏主见,反而降低录用概率。
【短评】
是过度保护还是阻断成长
招聘会上“家长代劳”现象,折射出部分家庭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这些毕业生在学业上可能成绩优异,却在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暴露了“心理断奶期”的滞后。
家长的初衷固然是关爱,但代投简历、代问待遇的行为,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自主能力、表达自我诉求的机会。职场需要的是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人,而非“妈宝”或“爷宝”。毕业生连求职都要依赖家人,未来如何应对职场中的压力与竞争?
求职是年轻人走向社会的第一道关卡,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真正的关爱不是替孩子跑招聘会,而是鼓励他们自己面对挑战、学会成长。正如一位招聘主管所说,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能自信说出“我能行”的求职者,而不是躲在父母身后的“巨婴”。
本报记者 黄红芳
原载:2025年7月8日《新华日报》,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