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关键任务。江苏教育资源禀赋优异、底蕴深厚,理应在构建“AI+教育”新生态中主动作为、创新求变,推动教育理念革新、育人模式转型,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颠覆性和系统性影响
人工智能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井喷发展,使“机器”具有数据驱动学习、语义理解、内容生成等“超凡”能力,使教育从“标准化培养”转向“大规模个性化施教”成为可能,引发系统性、颠覆性变革。技术变革的力量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不断突破传统教育的边界,引发教育理念、策略和模式的创新,为我们展现充满想象的未来。
人工智能是数智时代创新人才的基础素养。在数智时代,为适应知识和技术体系日新月异的环境,合格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大量基础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跨学科信息收集和知识整合的能力。人工智能具有跨学科大数据集成、多元场景构建、人机交互体验等优点,可以为不同个体提供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技术支持。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掌握人工智能工具必然成为未来人才的基础素养。
人工智能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性重要机遇。国家经济和科技硬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提升人才实力主要靠教育。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4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截至目前,教育部在全国布局建设2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学院,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批复在有关高校建设11个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江苏抢抓机遇推动“AI+教育”走在前的创新实践
禀赋优异为“AI+教育”新生态构建提供支撑。一是教育规模大。江苏共有基础教育各类学校1.5万所,在校生1197万人。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5所,数量居全国第二。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江苏各级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开展各类模型应用新实践,为模型训练、试点探索、经验迭代提供了深厚土壤。二是学科水平高。江苏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30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为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三是产业实力强。南京、苏州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拥有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0余家,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南京。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企业创新能力,将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基础教育方面,江苏2017年就发布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将人工智能纳入课程模块。我省编写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包含专门的人工智能章节,在全国20个省份投入使用。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等课程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获批6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全省有36所本科高校、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全国职业本科学校中首开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网络与人工智能算法”等4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南京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全国首创开设未来机器人、智慧水利、智慧林业等新兴交叉本科专业。
基础设施及平台体系建设全面升级、日益完善。近年来,江苏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快部署教育新基建。全省中小学出口带宽1000M以上的比例达95%,建有智能学习空间的中小学校比例超70%,高校5G网络覆盖率达100%。全新上线江苏智慧教育平台,并以其为枢纽,构建了全学段、全场景、全覆盖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平台总访问量超130亿次,在全国省级智慧教育平台中排名第一。面向大中小学师生,上线60余门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助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动平台智能升级,省名师空中课堂上线六大智能体,满足了广大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
构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AI+教育”新生态
2025年4月,省教育厅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构建全要素融入、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改革生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目标导向,力争江苏人工智能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到2027年,争取在全国率先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建成60个左右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打造一流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集群,重点建设15个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和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全力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教学名师工作室、人工智能教学与研发中心,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教育治理体系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世界一流、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模式。
改革驱动,推进全学段全链条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各阶段、各领域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一体推进,切实提升学生“学”的效果、教师“教”的水平、学校“管”的效率,助力贯通培养数智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方面,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健全中小学人工智能“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教研体系,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在职业教育方面,继续支持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实习实训基地,深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教育方面,支持高校开展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X”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培育AI赋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建设覆盖人工智能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及特色交叉课的课程体系。
技术赋能,打造开放共享的数智教育平台基座。推进教育语料库、教育图谱、教育领域垂直模型、教育智能体等资源创建,推进全省教育算力服务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算力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供需的高效匹配,同时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可控发展能力。建设人工智能数字资源中心,实施“江苏学习在线”智能化改造,开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直播课程,建成一批覆盖广泛、优质多元、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资源。
伦理护航,筑牢技术向善和可持续发展根基。强化数据安全、算法安全和软件著作权保护,切实保障师生个人隐私权。制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引导师生正确使用智能工具,杜绝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及滥用,营造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教育及应用环境。
原载:《群众》杂志2025年第14期
作者:杨树兵(系江苏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