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南下北上,投身抢险救灾一线

作者:杨频萍 蒋明睿 程晓琳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 新华日报

江苏高校学子暑期纷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南下北上,投身抢险救灾一线

  “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希望能多干些。”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脉筑梦社会实践团奔赴甘肃省民勤县腾格里沙漠,时隔一年再次上演“民勤治沙记”——让1.2万余棵梭梭树在沙地上扎根。这个暑期,江苏高校青年学子纷纷奔赴国家最需要的一线,在火热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刚种下的梭梭树苗一般需要经过3年、每年3~4次的维护才能自主成长。南航实践团成员孔天琪介绍,梭梭树维护需要苗中挖坑、浇水和回填3个步骤,每个都马虎不得,“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治沙智慧在此尽显。在维护梭梭树苗之余,实践团还参与直播助农,帮助当地农户销售蜜瓜5000余单。

  今年,实践团还带着溧阳市中心小学孩子们的祝福木牌奔赴民勤,架起生态文明传播桥梁。“拥有向下扎根的力量,方得向上生长的繁华。”孔天琪说,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信念,让民勤的绿色故事在青春的脚步中延续。

  据了解,江苏不少高校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重大工程实践,坚持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习成长。前不久,北京密云水库泄洪导致下游潮河水位猛涨,部分堤岸出现坍塌险情。河海大学专家团队火速驰援防洪抢险一线,带领学生深入勘查风险点,精准分析坍塌原因,为制定抢险方案提供关键性专业支撑。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教授刘斯宏团队发现,洪水流量大、流速快,对堤脚土体造成强烈冲刷,加上雨水渗入导致土体稳定性下降,共同引发了险情。师生团队连续奋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通过现场技术指导和方案优化,协助中国安能集团救援团队操作大型机械,进行大块石回填等关键抢险作业,为有效控制堤防险情提供重要支持。河海大学2024级学生吕志龙专门从长江设计集团的联合培养基地赶回现场参与抢险,他感慨道:“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更真切感受到水利工程人员的责任。”

  投身抢险救灾一线,正是师生们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水安全需求的实战平台。今年夏天,贵州榕江遭遇特大洪水,内涝严重。在泥泞与狼藉之中,一支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如磐石般牢牢扎进这片土地,用青春的肩膀扛起守护家园的使命。

  “我亲眼目睹榕江县城街道堆满垃圾与淤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自善告诉记者,洪水发生后,大家各自安顿好学生,主动投入抗洪救灾工作。支教团成员们手持铁锹、推车参与清淤,铁锹的木柄磨得手心通红,水泡破溃又新生,但是无人放下手中的工具。支教团成员吴可楠等人在临时搭建的简易灶台边忙得不可开交,只为保证受灾百姓和志愿者们吃上一口热饭、喝到一勺暖汤。从清晨到日暮,大家流水线作业,赶制出近5000份盒饭送往县城和各清淤点,“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并肩作战。”吴可楠说。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这群青年也发挥其专业优势,担当起抗洪救灾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力量”。灾情发生后,护理专业学生孙倩文等人迅速赶往榕江县中医院,帮助当地医护人员开展输液、注射、清创、包扎、转运危重患者工作,同时通过穴位按压驱散救援人员的疲惫,以刮痧技法缓解中暑者的不适。在王自善等人眼中,他们的行动正是出征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誓言的最好诠释。

  本报记者 杨频萍 蒋明睿 程晓琳
  原载:2025年8月10日《新华日报》,版次:3

责任编辑:陈路

南下北上,投身抢险救灾一线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杨频萍 蒋明睿 程晓琳

江苏高校学子暑期纷纷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南下北上,投身抢险救灾一线

  “每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希望能多干些。”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脉筑梦社会实践团奔赴甘肃省民勤县腾格里沙漠,时隔一年再次上演“民勤治沙记”——让1.2万余棵梭梭树在沙地上扎根。这个暑期,江苏高校青年学子纷纷奔赴国家最需要的一线,在火热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刚种下的梭梭树苗一般需要经过3年、每年3~4次的维护才能自主成长。南航实践团成员孔天琪介绍,梭梭树维护需要苗中挖坑、浇水和回填3个步骤,每个都马虎不得,“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治沙智慧在此尽显。在维护梭梭树苗之余,实践团还参与直播助农,帮助当地农户销售蜜瓜5000余单。

  今年,实践团还带着溧阳市中心小学孩子们的祝福木牌奔赴民勤,架起生态文明传播桥梁。“拥有向下扎根的力量,方得向上生长的繁华。”孔天琪说,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信念,让民勤的绿色故事在青春的脚步中延续。

  据了解,江苏不少高校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重大工程实践,坚持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习成长。前不久,北京密云水库泄洪导致下游潮河水位猛涨,部分堤岸出现坍塌险情。河海大学专家团队火速驰援防洪抢险一线,带领学生深入勘查风险点,精准分析坍塌原因,为制定抢险方案提供关键性专业支撑。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教授刘斯宏团队发现,洪水流量大、流速快,对堤脚土体造成强烈冲刷,加上雨水渗入导致土体稳定性下降,共同引发了险情。师生团队连续奋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通过现场技术指导和方案优化,协助中国安能集团救援团队操作大型机械,进行大块石回填等关键抢险作业,为有效控制堤防险情提供重要支持。河海大学2024级学生吕志龙专门从长江设计集团的联合培养基地赶回现场参与抢险,他感慨道:“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更真切感受到水利工程人员的责任。”

  投身抢险救灾一线,正是师生们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水安全需求的实战平台。今年夏天,贵州榕江遭遇特大洪水,内涝严重。在泥泞与狼藉之中,一支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如磐石般牢牢扎进这片土地,用青春的肩膀扛起守护家园的使命。

  “我亲眼目睹榕江县城街道堆满垃圾与淤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自善告诉记者,洪水发生后,大家各自安顿好学生,主动投入抗洪救灾工作。支教团成员们手持铁锹、推车参与清淤,铁锹的木柄磨得手心通红,水泡破溃又新生,但是无人放下手中的工具。支教团成员吴可楠等人在临时搭建的简易灶台边忙得不可开交,只为保证受灾百姓和志愿者们吃上一口热饭、喝到一勺暖汤。从清晨到日暮,大家流水线作业,赶制出近5000份盒饭送往县城和各清淤点,“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并肩作战。”吴可楠说。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这群青年也发挥其专业优势,担当起抗洪救灾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力量”。灾情发生后,护理专业学生孙倩文等人迅速赶往榕江县中医院,帮助当地医护人员开展输液、注射、清创、包扎、转运危重患者工作,同时通过穴位按压驱散救援人员的疲惫,以刮痧技法缓解中暑者的不适。在王自善等人眼中,他们的行动正是出征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誓言的最好诠释。

  本报记者 杨频萍 蒋明睿 程晓琳
  原载:2025年8月10日《新华日报》,版次:3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