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殷建华 发布时间:2025-08-12 来源: “掌握现代特教”微信公众号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基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提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若干重要举措,蓝图宏伟,号角嘹亮。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特殊教育何为?特教学校何往?这些始终是萦绕在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心头的大事要事。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全学段贯通,加快完善受益终生的特殊教育体系。全学段贯通是国际通行的特殊教育理念,意味着从家庭生活到学校学习的全周期、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链条教育服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贯彻落实好这一理念,长远目标是要加快完善以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使这一体系切实成为改变特殊学生命运、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投入、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支持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旗)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教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并推动这些学校发挥其教育教学、师资等优势,统筹普通学校、康复机构、社区支持中心等多方资源,建成具有骨干和示范性质的区域融合教育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心,提升特殊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传感器与物联网、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以及脑机接口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教学校标准化、校园无障碍环境、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建设过程中都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聚焦全方位关爱,不断优化智能适配的学生成长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深情话语、亲切鼓励,如明灯照亮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就是特殊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个性化教育支持和关心关爱,其中既包括适宜的学习环境、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也要有专业的心理抚慰和情感关怀、社会融合、评估监测以及来自家庭的协同教育和康复训练等。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手段、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作用,不断提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可达性、可及性与有效性,加快构建智能时代教育新形态,更好地助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加重视对特殊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对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是聚焦全周期培养,着力构建动态进化的教师发展范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特教教师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肩负着特教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承担了特殊学生康复训练、送教上门、融合教育专业支持、巡回指导等重任,对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的要求更高,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值也更高。帮助特教教师突破传统的经验驱动式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特教教师全周期发展新范式,始终是各级教育部门、各特教学校、各有关高校及教育出版单位的重要使命。我们既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交流,唤醒广大教师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认识自觉,努力提升自身掌控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教师;也要积极构建教师开展智能教学的支持体系,帮助广大教师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各种应用场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不同的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估与功能性评估,制订个别化学习计划,实施差异性教学,实现精准安置,多元支持,适宜融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25年8月(总第510期),原标题: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

  编辑:国宁

  校对:雨路 天慧 斜阑

  排版:天慧

  审核:国宁

责任编辑:陈路

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2   
来       源:“掌握现代特教”微信公众号  
作       者:殷建华

  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基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提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若干重要举措,蓝图宏伟,号角嘹亮。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特殊教育何为?特教学校何往?这些始终是萦绕在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心头的大事要事。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全学段贯通,加快完善受益终生的特殊教育体系。全学段贯通是国际通行的特殊教育理念,意味着从家庭生活到学校学习的全周期、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链条教育服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贯彻落实好这一理念,长远目标是要加快完善以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使这一体系切实成为改变特殊学生命运、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石;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投入、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支持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旗)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教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并推动这些学校发挥其教育教学、师资等优势,统筹普通学校、康复机构、社区支持中心等多方资源,建成具有骨干和示范性质的区域融合教育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心,提升特殊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传感器与物联网、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以及脑机接口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教学校标准化、校园无障碍环境、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建设过程中都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聚焦全方位关爱,不断优化智能适配的学生成长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深情话语、亲切鼓励,如明灯照亮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就是特殊儿童相较于普通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个性化教育支持和关心关爱,其中既包括适宜的学习环境、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也要有专业的心理抚慰和情感关怀、社会融合、评估监测以及来自家庭的协同教育和康复训练等。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手段、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作用,不断提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可达性、可及性与有效性,加快构建智能时代教育新形态,更好地助力特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重要指示精神,更加重视对特殊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对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是聚焦全周期培养,着力构建动态进化的教师发展范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相对于普通学校教师,特教教师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肩负着特教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承担了特殊学生康复训练、送教上门、融合教育专业支持、巡回指导等重任,对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的要求更高,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值也更高。帮助特教教师突破传统的经验驱动式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特教教师全周期发展新范式,始终是各级教育部门、各特教学校、各有关高校及教育出版单位的重要使命。我们既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交流,唤醒广大教师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认识自觉,努力提升自身掌控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教育”,更“懂人心”的教师;也要积极构建教师开展智能教学的支持体系,帮助广大教师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各种应用场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不同的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估与功能性评估,制订个别化学习计划,实施差异性教学,实现精准安置,多元支持,适宜融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25年8月(总第510期),原标题: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助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

  编辑:国宁

  校对:雨路 天慧 斜阑

  排版:天慧

  审核:国宁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