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陷阱、学恋爱、练情商……
年轻人为何在线恶补“社交课”
晚上10点,兰州女孩薇薇躺在宿舍的床上,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她的脸。“南方生存装备清单”“粤语速成宝典”……一篇篇“小红书”笔记从她指尖划过——几天前南下广州读书的她,正用社交媒体浏览他人的分享,以抵御初踏陌生城市的惶恐。与此同时,刚入职深圳某软件公司的陶陶正反复观看B站《职场生存法则与社交潜规则揭秘》视频,把其中分享的“领导说‘再想想’等于立刻改”等“职场黑话”写进备忘录……
新学期伊始,无数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被电子屏幕连接,共同加入一场无声却浩大的“社会化冲刺”——在迈入新环境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恶补“社交课”。
“线下社交”线上恶补
“还没进校门,先上了人际关系第一课。”南京某双一流高校新生小玲加入新生群的第一天,就被学姐学长热情的“校园卡推销”包围。“我不想买,但又怕得罪人。”刷到短视频教的“拒绝话术”,她终于鼓起勇气说出:“谢谢,不需要!”
小玲的这份“勇气”折射出当下年轻人面对社会化挑战时,愈发依赖线上“课堂”寻求解决方案的趋势。打开“小红书”搜索“社会化训练”,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6762万,讨论数超过22万;多个普通人社会化指南账号粉丝过万,相关社会化指南电子资料3个月内销量破千。从“大学宿舍人际关系36忌”到“实习汇报PPT避坑指南”,从“第一次租房必看的10条合同陷阱”到“饭桌上敬酒的那些事”,年轻人把生活拆解成可学习的知识点,试图在踏入真实世界前,先在屏幕上完成“预科”。
在上海某高校读大三的阿哲,电脑里存着几个G容量的社会化学习资料。“上次小组讨论前,我特意看了‘突然被点名发言如何救场’的视频,实战中我套用了‘赞同+总结+补充+自谦’的万能公式,后来还被老师夸应变能力好。”阿哲告诉记者,因为性格内向,一直以来他总是避免不必要的交流。主动学习了社会化规则之后,他尝试“跳出”舒适圈,接触不同背景的人,了解不同群体的思维方式。很快,他和舍友的关系更融洽了,甚至还被朋友推荐加入了兴趣社团。
算法放大了“社交焦虑”
“在学校里只顾学习,毕业后突然要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打拼,新的环境和社交圈时常会让我感到手足无措。这种短平快的社会化学习,特别适合初入职场的小白。”陶陶滑动着满屏的“职场潜台词”视频苦笑道,“可只要搜索过一次,每个平台都开始疯狂推送‘避坑指南’,好像人生处处是雷区。”
这种被算法锁定的窒息感,在00后姑娘唐果身上转化为更深的自我怀疑。工作快两年的她,在刷到“高情商话术”视频后才惊觉:“原来我过去的直率无形中得罪了这么多人!”她果断购买了社会化学习攻略,却陷入新困境。“有些回答足够圆滑,但一看就不是我这种小白能说出口的,如果照做,感觉自己像戴了个油嘴滑舌的面具,变得很虚伪。”
“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代人的社会化焦虑。”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朱巍巍直指核心,“刷到一个无良房东的视频,算法会持续推送类似的案例,有些涉世不深的学生会陷入错觉,以为全世界都是黑心房东。”这种社交恐惧催生了对“社交速成攻略”的畸形依赖。
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任燕认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人主动通过自媒体寻求帮助,尝试提升社交技巧,这无疑是值得鼓励的尝试。然而,想要建立更深层的人际联结,尤其是亲密关系,其根本前提在于“躬身入局”。
学校开课需要“接地气”
“我们之所以更愿意听博主的而不是听老师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里教的很多内容和现实生活脱节。迅速实现社会化的想法虽然很美好,质量实在没保证。现实情况复杂多变,‘一招鲜’的公式很难直接套用。”省内某211高校学生小杨表示,尽管学校在大一期间就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里面也涉及人际交往方面内容,但课程的形式和案例比较老套,让人提不起兴趣。“如果学校能有一门‘接地气’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课程就好了!”
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1389份有效问卷中有89.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的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面对年轻人的迫切呼声,高校的探索也悄然开始。去年,南京传媒学院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引发热议。如何使用医保、独居如何自我保护、职场中学会说不……课上的这些实用内容,让不少网友大呼“太需要了”“建议拍成网课”。
然而,对于高校来说,想要普及这样一门课程并非易事。“高校学术体系讲究的是经过验证的、经典的知识传承。但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处理生活难题等这些内容,很多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本身很难被整理成一套标准教材。”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帆认为,“短视频把复杂的社交规则简化为结论直投大脑,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吸收’,可这种便利很可能会‘剥夺’学生在真实碰撞中自我迭代的能力。”
“我们不反对万物皆可学,但学到了什么、能否采用?这需要学生提升自我判断力。现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个词叫‘邪修’,这种用‘不按常理出牌’解决生活难题的方式备受年轻人追捧,但沉迷‘邪修’很容易走偏。”朱巍巍建议,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线下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聚焦恋爱关系、人际交往等热门话题,借助情景模拟、卡牌等丰富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人际碰撞中提升沟通技巧。“真正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大家不妨在安全的环境里先‘练练手’。”
(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谢诗涵 实习生 冉泽宇
原载:2025年9月17日《新华日报》,版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