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扬州 > 正文

房粒粒: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

——扬州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房粒粒同学先进事迹

  房粒粒,男,汉族,199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现就读于扬州高等职业会技术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担任机电工程系学生会主席,是该系星空乐队架子鼓手,同时也是优秀共青团员,并在2015年党员积极分子考核中成功通过。该同学为人谦虚坦诚,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良,工作认真务实,能够真正为同学树立模范、起带头作用。进入学校以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获得了市级三创学生和优秀学生会干部的荣誉称号。 

  该生始终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将近4年的校园生活,在校、系领导及各位老师的悉心关怀、孜孜教诲下,在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下,无论是思想工作上还是学习生活上他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校园生活让他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逐渐成熟,同时更加培养了他坚忍不拔、一丝不苟、认真务实的性格,使其对人生有了更加执着的追求和信心!以下就其在思想政治、学习、实践方面、日常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事迹表现整理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他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他自觉履行团员义务,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平时积极参与由校、系组织的一系列爱党爱国教育活动。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学以致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所学理论贯彻到行动中去,并积极关注国家政事,与时俱进。在学校组织的党员积极分子的培训和考核中都有表现优秀,受到了老师表扬。  

  二、学习方面  

  作为一名学生他深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他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常常向老师请教,每天坚持上早晚自习。每个学期,他都能制定出各科的学习计划,合理、周密地安排时间,在2012年入学至期末考试期间,在班级的德育测评中成绩优秀,平日量化成绩名列前茅;在班级综合测评中,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前列。他能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在技能考核中顺利取得电工初、中、高级证书。但在他看来,成绩不等于满足,而是作为一种动力时刻督促着他成长。在当今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时代,房粒粒同学清楚地知道,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才能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广泛涉猎和学习各种新的文化思想全力打造一个通古博今的全新自我,同时,他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当在学习上做同学们的表率和带头人。 

  三、实践方面  

  作为一名大专生,要做到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3年二年级期间,根据学校安排到扬州市川崎光电参与工学交替活动。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参加实践团队的同学均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进一步地认知和了解,同时对今后的专业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实习结束后得到了老师跟同学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称号。  

  四、日常工作方面  

  作为学生会干部,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同学们服务,主动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他积极配合老师,努力完成各项工作。起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桥梁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系里举办的活动,例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青年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五、生活方面  

  作为一名从农村来的学生,他深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为给父母减轻负担他利用空闲时间在学校食堂、中国移动打工,均获得一致好评。他平时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身为寝室的一员,又为学生干部,他带头搞好宿舍卫生,主动关心同学,帮同学解决问题。善于与同学沟通,在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他觉得人生重要的是快乐,觉得还有亲人、朋友和他一起酸甜苦辣,他已经很知足了。他很随和,同学也很喜欢他,信任他。每当谁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他会尽力去帮组他们、开导他们。或是假期和同学一起爬爬山,一起游玩,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在第三学期上学期,他组织全系学生会成员成功举办了2011级学生毕业晚会获得了老师及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为2011级学生们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从房粒粒同学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少年的道德素养,看到当代青少年应该有的基本品质。他会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以坚强的意志脚踏实地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思想上的正确性、学习上的主动性、生活上勤俭节约、工作上的脚踏实地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青少年的条件,这个殊荣应该属于他。

责任编辑:张超英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