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扬州 > 正文

韩博雅:向上 向善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向上 向善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韩博雅同学先进事迹 

 

  博雅,一个意蕴丰富的词语,博大、高雅、广博、文雅;韩博雅,一个就读于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普通中学生,却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向上、向善、追求高尚美德”的博雅精神;诠释着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博、精、雅”校风;诠释着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德育先行的理念。 

  在家长的眼中,他懂事孝顺、尊老爱幼;在老师的心里他祟尚朴实自然、节俭节约。虽尽得长辈的关怀慈爱,却从无半分骄矜之气。 

  在家中,他熟稔各种家务:做饭、洗衣、整理房间,在同龄孩子们中哪些陌生的活计,他却做得有声有色,极是自然。 

  给即将下班的父母准备好拖鞋,给他们泡上一杯茶,给他们端热水洗脚……他用其他孩子们无可企止的细腻温情,把对父母长辈们的感恩和深爱细细密密、静静悄悄、淋漓尽致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他幼小的身躯却感情真挚的默默传承中华几千年以来的善良和美德。他的行为有时候也许会让某些成年人们感到汗颜。  

  

他不仅有较强的活动与组织能力 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敢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由于他综合素质全面,组织能力和自立能力较强,老师们都十分放心地安排各项事务给他,同学们也以他为榜样,围绕其周围,管理好班级各项事务。  

  

  冬日,古韵的扬州城吹着些许寒风。在上学期一个稀松平常的周日,在马路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往,一个包静悄悄的遗落在马路上,无人关心这个包。忽然,眼尖的他注意到了这个包,他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被丢弃的包,心里暗自思量不能让它在这影响环境卫生,准备把它拾起来丢到垃圾桶去。走进一看,竟然是个完好的包,里面还装有现金,足足近20000元。这对一个刚15岁的青少年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他还发现这个钱包里面还装有银行卡、驾照、身份证等重要物品。面对巨额现金,他首先想到的是失主,失主丢了这么多现金和相关的证件,一定会心急如焚,这笔钱的丢失可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伤害。在这个时候,韩博雅当即决定尽快找到失主,归还现金及重要证件。他随即从包里查找失主的联系方式,叫他爸试着依照上面的号码打过去,此时失主正在银行准备挂失银行卡,去报警时接到了韩博雅同学的电话,自然是喜从天降,激动不已,这将省却了许多麻烦:银行卡不用挂失了,也不用重新办了;驾照不用重考了;身份证不用重领了……还有一笔失而复得的巨现金。联系上了失主朱先生后,韩博雅确认了对方的的身份后并在当天下午就将钱夹中的钱及其他的物品悉数归还。当失主拿回失物时万分感激,并主动拿出部分现金表现感谢时,但被他婉言拒绝。这件事韩博雅并没有告诉其他人。直到失主朱先生来到学校找到韩博雅的班主任,并当面把一面写有“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赠予了韩博雅时,大家才得知。朱先生激动地说:“现在都倡导要传递正能量,韩博雅同学年龄虽小,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送锦旗,一方面是感激韩博雅,一方面也是希望传递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韩博雅,他以一个平凡中学生的不平凡行动诠释着习主席的这句话。一个成天乐呵呵的初二学生,他热情开朗,乐观向上,从小在淳厚善良的父母熏陶下,老师孜孜不倦悉心的教导下,养成了良好的品质。他虽其貌不扬,但心灵很美,充满爱心。以自己的行动不断地为胸前的红领巾增光添彩,因为有他,班级更加团结,更加和谐。他带着他那招牌式微笑,快乐地一路前行,定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韩博雅同学的行为,诠释了拾金不昧的精神,这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体现。在德育教育中,拾金不昧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正因为学校的谆谆教育使得校园里涌出了许许多多的道德好少年。这反映了我校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我校师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成就,在校园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市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文明新风的深刻内涵,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像这样的优秀青少年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会得到更好的弘扬。  
最关键的是他还是一位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责任编辑:张超英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