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科研工作者拿到钱手是麻的”

作者:赵秀红 刘博智 发布时间:2017-03-08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3月6日,记者去陕西团听会,碰到全国人大代表、曾经主管教育的陕西省原副省长朱静芝,请她谈谈教育的话题,她笑着摆摆手说:“我不管教育了,不谈了,不谈了。”

  但轮到朱静芝发言时,她说的还是教育。朱静芝说有老师来找她聊聊心里的不痛快。啥事不痛快?

  “事先要说明,我非常支持八项规定,但是知识分子的学术活动不能跟干部相比。”朱静芝提问,科研人员要参加学术活动,是不是要严格执行一个国家只能安排5天访问期的规定?“你到美国去,来回各一天,会还没完呢,你就要赶回来。这怎么行?”

  让许多老师向朱静芝“吐槽”的,还有科研经费的审计制度。当前是按照预算的财务制度去审计。朱静芝说,知识分子可以说清楚自己的研究目标、创新点,但搞不清楚预算,更别提哪项预算是多少,多少预算是合理的,一是不在行,二是不在意。“这样的预算表格肯定是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设计的,科研工作者哪里懂?术业有专攻啊!搞电子图设计的,说不清楚农药的性能。”朱静芝拿当天会场上的另一位代表——曾经担任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的户思社举例说,“户校长是学法语的,肯定对日语的语法和结构了解不了那么透”。

  对预算不在行的结果就是“买马的钱去买了骡子”。“这就是错误,到了年底,你这项目经费花得有问题,就把项目经费给拿走了。这可能是个10年的项目,到了第6年,在看到希望时却中断了。”朱静芝特别惋惜地说。

  还有第三个“不痛快”:科研腐败问题。朱静芝说,科研项目都有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之分。纵向课题是按照国家的财务预算审计,横向课题是按照提出任务单位的要求审计。高校经费短缺,政府拨款占学校开支的比例不高,大部分都要靠学校自己去找钱。学校为了鼓励科研工作者到外面找项目,见项目就“拔毛”,还规定拿回来的项目经费中百分之几可以归科研工作者灵活运用,而这种纵向课题就能通过审计。

  “这几年的纵向课题,年轻人不敢申请,因为拿回来的钱不好用,拿到手上才知道是麻的。”朱静芝说,“我觉得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要另外对待,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容错’——容他说错话、容他科研失败,否则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没法儿调动起来。”朱静芝说。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据说是李克强总理亲自加上的,几年来,他数次强调,“评价科研人员不能套用行政办法”“让科学家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

  朱静芝举了例子,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一个项目,投入了2000万元,赚回2亿元,“几十个项目里有一个能做到这样,就相当了不起了”。

  会场上,几位来自教育、科技领域的代表默默颔首。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3版  版名:两会·新闻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